“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然而,對于終南山腳每一個“現(xiàn)代”學子來說,都渴求遇到一個良師來引導他們前行。
九月的秋天,承載著夢想與希望來到這里,充滿的是迷茫,,滿懷的是激情。陌生的壞境,陌生的面孔,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又都是嶄新的。漸漸地喜歡上了這里的安靜,喜歡上了這里的一草一木,喜歡上了這里濃厚的文化氛圍。
談及我的大學,不得不提到我對文學的熱愛,不得不提到我的幾位良師。張孝評是我進入大學接觸到的第一位文學概論老師,他幽默而又含蓄,不失是為人師表的典范。我們喜歡上了他講課時全身心的投入,每當講到激動之處他則忽略了一切雜念,甚至他的手都在顫動,他將枯燥的文學理論講的是栩栩如生,不由得獲得了我們這群學子對他的尊敬。
文學是人學,而我則更喜歡西方的文學,更愿意去了解西方的人學。張粉閣則是我的又一位良師,他對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更是有著獨特的見解。有學生說,她是女權主義的代表。而我則認為,她是有著獨到見解,知識淵博,嚴謹教書育人的一代良師,一位思想開明的女性。在她的外國文學課堂中,她每一節(jié)課的形象都給人以回味,她提高的是一個學生的思維,一個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她追求的是以點教學的模式,而這種以點教學的模式則更讓我們深刻的去學習。
遠望著終南,傾聽著終南的余音,回憶著與我大學同行的良師,古代漢語劉百順老師和當代文學廖曉軍老師,同樣對我們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及對中國語言的認識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大學,與這些良師同行,體味到的是學術的自由,知識的魅力。
良師,與良師同行,讓你的思維在大學達到一個廣度與深度;良師,與良師同行,讓你在“現(xiàn)代”品味文學這門人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