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和雨天,我分別兩次來到西北大學現(xiàn)代學院面試。學院留給我的印象也從管中窺豹到眉目清晰,而其中最能深深打動我的,即是學院整體彰顯出來的追求崇高、篤力自醒、崇尚學術、卓爾不群的“大學”精神。
第一次來學院正是學生將要上課的時間,莘莘學子們踏著從容的步伐,紛紛迎面而來,高談闊論地從身邊經過,頓時青春的氣息和文雅的舉止感染了我,在想象中,此刻的他們好似一群虔誠的行者,正要跋涉書海,叩問先賢。于是,我的腳步沒有停留且毫不遲疑地踏入了招聘接待室,虔敬地遞上自己的簡歷。
在陸續(xù)地與學院領導和老師教工的接觸過程中,我進一步地了解了學院領導者的辦學理念,體會到了高雅的校園文化品位,感受到了能夠提升境界、催人奮進的大學精神內核:
學院秉承現(xiàn)代多元、德才并重的教育思想,在初創(chuàng)階段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孕育著深刻的人文主義情懷;與時俱進,將自身的發(fā)展與國家的教育方向、培養(yǎng)人才成長的過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有著強烈的對家長和學生負責的可貴的使命感;接受傳統(tǒng)中華文明的熏陶和西方先進科技思想的影響,具備開放兼容的天性;受以文、理、工、管理類綜合的學科氛圍和對塑造大學生成才與成人教育目標的深刻感悟,養(yǎng)成清新、進取、高雅、祥和的學風和校風;立足于較高起點,堅持科學意識和理性思維。開拓創(chuàng)新,力爭一流的辦學理念為學院在發(fā)展過程中奠定了統(tǒng)一的思想文化基礎,提供著不竭的精神動力。
令我感到很驚異的是:在一兩次短暫的見面中,院領導和老師們竟然記住了我的名字,自然而親切地稱呼我,這使得我這個晚生小輩深感意外。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其中的確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在當今復雜的經濟環(huán)境和諸多誘惑中,人們的心態(tài)普遍躁動不安,對于“以人為本”的教育本質早已疏離,我們在被別人經常忽略和輕視的同時也不經意間輕慢著別人。而西北大學現(xiàn)代學院卻能從細微處入手,處處體現(xiàn)人性化管理,尊重和保障人的權利和利益。老師們或端莊深刻,或清新活潑;領導者個個干練強勢、穩(wěn)健有力,內斂和熱情并存。在看似輕松隨意的談話中,往往會折射出一語中的、令人深思的大智慧。時而提問,時而誘導,時而傾聽,溫和又善意。我感到院領導真誠地在關注著我的情況,隨之自然而然地會有一吐為快的欲望。
小時候,我最大的志向就是當個洋娃娃柜臺的售貨員,可以不受時間限制地打扮娃娃的頭發(fā)和整理娃娃的衣服。當我把常用漢字基本上統(tǒng)統(tǒng)認識了一遍的時候,就把自己將來的志向做了修改。那就是成為一名受人尊重的教育者,去塑造學生的心靈,讓他們用一雙純凈的眸子去看待世界,去觀察社會。這個志向從此堅定不移,此后無需修改。
在我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大學誕生至今不過一百余年的歷史。上個世紀上半葉,以蔡元培、梅貽琦等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大力倡導歐美的大學精神,為我國大學的現(xiàn)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而劉院長的著述《大學與大學史》,高屋建瓴,縱橫捭闔,汲取歷史觀照現(xiàn)實。根據(jù)價值追求多元性和個性發(fā)展差異性的特點,尊重師生員工的價值選擇和個性發(fā)展,詳細闡述了他在創(chuàng)辦大學的道路上追求的目標、內容、方式和風格,這些因素都構成了我們這所大學的文化靈魂。在我的學習經歷中,不止一次地研究過各種版本的《中外高等教育史》,但看過此書之后,不僅要為院長透徹地分析和精辟翔實地論證而感嘆服膺,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他不僅僅看到了高等教育的歷史,還冷靜地觀察著高等教育的現(xiàn)狀,并且不懈地用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統(tǒng)一的“大學精神”武裝廣大師生。
這種明智之舉為高校開創(chuàng)一代新風奠定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比如,北京大學在蔡元培先生時期形成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在北大的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引領著北京大學傲然前行;清華大學以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成為學子向往的學術殿堂。目前部分高校的學術氣氛欠濃,社會影響力不足,實質上反映了學校師生中的“大學精神”的不足。在西北大學現(xiàn)代學院里卻呈現(xiàn)出不同的景象:師生們將大學的精神文化建設納入學校整體素質教育工程,把握住互聯(lián)網(wǎng)這一現(xiàn)代化手段,用先進的文化、精到的的思想、高雅的品味占領網(wǎng)絡陣地,成為外界了解西大現(xiàn)代的窗口,成為院領導和師生們交流思想、樹立大學精神的平臺。從陜西省副省長的親切接見到劉院長接受《華商報》記者的采訪,從中國散文研究所的成立到中國散文網(wǎng)的開通,從廣播體操比賽的舉行到校園歌手大賽的圓滿成功……這樣的校園新聞報道出一條,我就會認真地看一條。因為這些文化追求拉近了高校和社會的距離,提高了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校園的博雅品位,開創(chuàng)著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