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人妻中文字幕视频,黑人黄色网,V资源a天堂,少妇综合高清

  訪問手機版網(wǎng)站 大校網(wǎng)站 中國散文網(wǎng) 聯(lián)系我們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紫香槐下 > 散文

桐廬散記

張知智


 
有小貓上樹,抱著春天在打盹。
過了一晚我們才知道,這只小貓是民宿的老板養(yǎng)的,性情卻不大像。老板戴著黑框眼鏡,看著還很年輕,靦腆地笑著同意我們將行李在前臺暫放,輕裝簡行。小貓則是“咪嗷”“喵嗷”地大叫著,把地上睡得正好的陽光叫起來,從這一枝,躍向那一枝。
我們到的時候正是中午,在高鐵上簡單用過飯,就向著大奇山去了。民宿就在大奇山腳,不用打車,便可直通山間秘境,F(xiàn)在是旅游的淡季,山顯得有一點兒空曠,卻不冷清,小孩子玩著類似于八音盒的設施,輕靈的聲音在半山腰回蕩。我們原定的計劃,其實是去哈爾濱,后來還是決定,好好看看江南。我生于斯,長于斯,卻還未與這片土地的心相認,更多停留于課本里的煙雨,詩茶。去考研,還是去就業(yè)?兩條大路,如不同季節(jié)的花開,又讓十九歲的我們陷入無限的糾結。“去桐廬吧”。我說。于是行李箱的滾輪一路碾平了煩惱,又把打結的迷茫捋成一條直線,指引著我們穿過山門,去訪問一排排青竹——
是的。這里的一桿竹子有手臂那么粗,風無法摧折,只能任它們青。同行的朋友想到的是:這里作為武俠片的取景地,實在是太合適了。劍光過處,竹葉紛飛。我不由暢想了一下。穿過竹林秘境,便是一處喊泉。這座山,將動靜相生四字,完美詮釋,這一聲聲可驚起竹林間飛鳥的羽翅,也可喚醒一個個自由而熱烈的靈魂。喊泉就這樣,向上,向上,向上,直沖天際,帶著眼淚般的水花,吻過湛藍湛藍的天空。這是我第二次看到這樣的喊泉,第一次是在昆山的街上,那里的泉沒有這樣的氣勢,小小的水流到半空就散了,可能是我們喊得不夠響,也可能是在山中,人的感情才會被更多地激發(fā)出來。
我對山水有一種天然的愛。自然大多數(shù)時候可以接納一切,一方水土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風華,又是萬物攢聚繪成的磅礴畫卷。大奇山,可以接納金牛潭、天池,可以接納古今的山間行者,也可以接納有棱有角的石頭,在不見水的地方恣意生長。嚴格說來,這還是我第一次爬山。上海沒有山,無論是佘山,還是人工造的雙子山,美則美矣,卻無百米(盡管按地理課本上的定義,大奇山屬于丘陵,而非山)。冬日的水并不豐沛,溪床展現(xiàn)出原本的面貌,石頭堆疊得毫無章法,又仿若是有巧奪天工的雙手所布。山水畫家大可以來這里寫生,我想。石的罅隙里會流出晶瑩的小瀑,積成一個個小水洼,嗓音潤潤的,沿石而下,高低錯落的溪床成了天然的石階。這里的石頭邊角包著一層油潤的光,細看有水痕,被溪水塑造,也在塑造著溪水的行跡。我想到一個詞語:剛柔并濟。盡管不太恰切,這一點,大概更鮮明地體現(xiàn)在富春江上。
富春江水,和山間溪水有著不同的性格。小溪像孩子,叮叮咚咚地彈鋼琴,我能想象豐水時溪水奔跑的情狀。富春江則航道寬闊,水流不疾不徐,有點打破了我對于江水的刻板印象。橋上車,橋下船,比江水更加川流不息。江水平靜地向前,時間與風景畫出流暢的倒影,把它的故事寫厚了一頁又一頁,它載著一艘艘船只,不曾走過回頭的路。
有些石頭卡在我們的必經(jīng)之路上,突出一個犄角。走在我們前面的一對情侶停下來,男生用手幫女生擋住了尖銳的部分。我跟著碰到了,它不似我想象的那樣粗糙,反而帶著一種玉般的溫潤和光滑。被水磨、滲得太久,我不知道這對于它來說,是失去自己的本心,還是完成一場升華。在沒有護欄的地方我們小心翼翼,有時貓著身子,從石的天地里穿過。我其實有一點兒恐高,這種恐懼的情緒慢慢消散在飽含草木香的空氣里了。我的四周全是水汽的味道,不見水,但聞聲,水無處不在,把青山渲染得充滿了雨后的清新氣息。我想象一個古代的山間隱士,他隱居的山可能比這要高,可以看到朦朦朧朧的云海和日出,但這樣好聞的空氣應該是相似的。他在垂釣,在白鷺的背影里走的時候,空氣也在探詢著他。
他們彼此接納。
這樣走著,潭水漸漸比天藍得更深。無怪乎這里有“小九寨溝”之稱,水色像是誰打翻的調色盤,好看、漸變、暈染,比一支馬良的神筆更加鬼斧神工,神筆畫不出心情,而臨潭照影,我仿佛把影子留在了這里(那些黯淡的部分)。幾尾靈動的鯉魚在水中穿梭,那對情侶停下來,拿出了面包屑來投喂。大概是我們的眼神太過熱切,女生分了兩大塊的面包給我們,一塊塊白就這樣劃過短短的弧線,激起水波。潭水沒有那么安靜了,又像是活了過來。這把一幅畫打碎了。不是畫,而是人間。
等面包都進了鯉魚的肚子,我們靜靜觀察著這些美好的事物。潭水也歸于平靜。我的思緒又飄到了某些虛無的意義上去。人習于將自己的行動與思想賦予意義,于是意義堆積成山。我在這座充滿意義的山里停下,問出了一個無厘頭的問題:“爬山的意義是什么?”
友人向我投來一個仿佛看傻子的眼神:“還能是什么,就是爬山啊。”
我們轉過頭繼續(xù)向上。有一些細節(jié),比如在潭水幽深的邊緣,我們可以得到回音。我們是第一次遇見這座山。如果山在身邊呢,在一次次的登頂之后,這座山的景物,會不會變得乏善可陳?想到這里我甚至有點替山覺得惋惜,走過相認、相熟,最后歸于平淡。山還是山,過客還是過客。
因為我們的停頓,那對情侶已經(jīng)消失在了視野之中。排隊走過上限8人的鐵索,其實這個項目的危險性已經(jīng)大大降低了,旁邊被一張綠色的保護網(wǎng)兜得嚴嚴實實,絕不存在失手掉下來的可能?晌覀冞是緊緊地抓著,無他,越走到中間,或者說,離對岸越近,鐵索晃得就越厲害。一只德國牧羊犬迅捷地躥了過去。寵物友好的商場我見過不少,寵物友好的山我大概是第一次見,它這樣的奔跑,讓腳下的鐵索震動得更厲害,我有片刻的眩暈,好像整座山都跟著動起來了。
這座山是活的,我想。它有自己的抒情,借林木和風來表達,也借落葉和泥土。落葉鋪成地毯,在未建起磚石山路的山坡上,它們就是路,枯得干脆,落下之后,竟然和在枝頭上時是一樣的盛景。掃山人沒有掃卻它們,像一個走上坡路的人未曾掃卻自己的低谷——從上往下看,那也是一種風景。大奇山選擇了四季常青,永遠披著青色的外衣,褪下的落葉鋪成了歲月;選擇了讓水潤過石頭的棱角,選擇了江南。江南,也選擇了大奇山。
我們最終并未登頂?催^了天池,我們又遇見了那對情侶,男生說:“還可以走十幾分鐘呢”。我突然不想走到盡頭,不想看盡它的全部風貌。它的山巔在我心中,依然保持神秘。就像我們與那對情侶多次遇見,仍未知其名姓。寫下這些文字,我正在聽:遠方傳來風笛。音樂的主體性很強,聽在不同人的心里,都會變成不同的故事。我看見遠山就陳列在民宿的后面,起伏,縱橫,像是淡設色的絹本山水,用墨很淡,很淡,幾乎像是透明的水暈開的印痕。
陌生與熟悉、熱烈與平淡、意義與無意義,大概是世間永恒的命題。我喜歡這樣一句話:“旅行是去別人慣常生活的地方看風景。”在被探詢無數(shù)次,熟悉成習慣的日常中間,來往著陌生的面孔,他們就像你第一眼睜開看這個世界那樣,保持著好奇與驚嘆。此地在旅行者的眼中是新的,于是久居者也仿佛讀出了更多新的意味,讀出了夕陽落山之后的點點星辰。換言之,生活本身,就是一場旅行。人是生命的過客;留下的痕跡與思想,則成為永恒。從山的刻石與傳說故事里,我知道名人曾來過;除卻名人,我亦沿著無數(shù)先行者的腳印前行,我與他們看過同樣的山川草木,同樣的日月星空,說不定還有過同樣的感悟。于是生命便有了更多的意義,在這些說不出意義的行為之中。
第二個目的地是瑤琳仙境。這是浙江十大美景之一,名氣卻沒有那么響亮,算是一個小眾的寶藏旅游勝地。下午一點鐘,正好趕上景區(qū)導游的講解,整個隊伍不過八人,連我們二人在內。真是難以置信——我們沿階走到了地底下二十七米,相當于九層樓的高度。時間的華彩在此沉淀,成就了這一溶洞地質奇觀。洞頂光影為這方仙境更增添了神秘莫測而瑰麗多姿的色彩。我從前只是聽說過鐘乳石會因水的侵蝕而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今日親眼所見,更覺震撼。迎門一塊大石如梳篦,梳齒清晰可見,排列有序。是兩旁的凹痕,讓一個個石質的梳齒凸起,在地下暗河中留下清晰的倒影。似梳齒,又似琴弦,樂章在心間流動,只待執(zhí)筆成篇。
自以為拍得“感覺”最好的一張照片,是以華表為主元素的。華表是古代大型建筑物前作為裝飾的巨大石柱,雕盤龍,蓮花座,插云板,上有承露盤,取天圓地方之意,精美無匹。其由來已久,相傳在部落時代,華表曾是一種圖騰標志,可見其背后深厚的中華文化內涵。天安門前后各有一對,漢白玉制,迄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此處的石柱華表,非人力所雕鑿,自然之工,竟至如此!我一時不知,是先有此石,還是先有華表。倒影從不說謊,洞頂投射下青色的光,這一個瞬間,被永遠地定格下來。這明明是一處自然風光,人文痕跡,卻處處可見。在導游的指引之下,我們看見了石罅中的蟾蜍,老鷹,看到了云蒸霧繞中的玄武龍鳳。畫求形似而不求真,我們在這奇妙的幻夢中同樣去找神似的部分,洞廳內不時響起驚喜的聲音。
走到第二個洞廳的時候,我就聽到了隱隱約約的貓叫聲,十分逼真。我極愛貓,卻不好脫離隊伍去尋,只好將好奇與牽掛放在心底,同時目光不住搜尋。我未曾找到貓的形影,卻看到了一面有字銅鏡。這銅鏡是反扣著的,嵌在石壁之中,離得有些遠,我看不清具體有些什么字,只聽導游說,西周時,此處已有人類活動;這面銅鏡的真品陳列在博物館中,后做了一個仿品,放在原位。不知是因為打光,還是銅鏡本身的呈色,看去是一片金,如日光輝映。萬千繁華,落成湖面金光點點,隨風閃爍。我又想到了這樣的場景。
此處的奇石水痕比大奇山上的要深得多,呈現(xiàn)出一種油潤光亮的黑色。我以為它本就如此,導游卻說,是由于天長日久洞頂光影照射加之游人觸摸導致的。又帶我們來到了最原初的一處,這里陡峭一些,有一塊乳白的鐘乳石,嵌在石山之間,也落在光影的盲區(qū)之中,顯得格外的清透美麗。這大概是個兩難的命題,為溶洞增色的光影布置,卻會讓石頭的顏色漸漸變深。
洞中比大奇山上還要安靜一些,山中尚有風聲與水聲,洞中的石頭卻一直保持沉默,偶爾有水滴滴落的輕輕一響,每個人都能聽得很清楚。它們沉默著見證光陰的流轉,把自己寫成了一本本百科奇書,吐露出古而又新的語言。沉默著,第一個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該是多幸運啊。第一次看見這樣的奇景,看見接近于乳白的石,砌成人世間各色的形狀。有一奇石,名喚三十三重天,友人打趣,說我回去要寫上三十三首詩方好。這對我的腦細胞構成了挑戰(zhàn),但心中的情思確然在流淌、奔涌,未經(jīng)組織,就有很多話想說。從大奇山到瑤琳仙境,它們似乎都在與來者對話,又是很好的傾聽者。它們會寂寞,會孤獨嗎?有生命的青山大概不會,來來往往,總有人能理解它在風中澎湃又沉靜的心情。那,瑤琳仙境呢?
我看到了大石上刻鑿的詩文,至少在宋代,它不曾孤寂。詩人柯約齋,寫下題為《瑤琳洞》的七律一首:
“仙境塵寰咫尺分,壺中別是一乾坤。
風雷不識為云雨,星斗何曾見曉昏。
仿佛夢疑蓬島路,分明人在武陵村。
桃花洞口門長掩,暴楚強秦任并吞。”
武陵村,桃花源。被稱為桃花源的勝景不少,我不曾去過其他的桃源,只知道,桐廬無疑是十分貼切的。到此方知:“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瑤琳村,就藏在群山掩映之間,曲徑通幽處,走近時,方覺別開天地。從古色古香的高大牌坊下走過,人間煙火帶出土菜美食的味道,有村民在躺椅上閑憩,時光慢悠悠地晃著,像被一艘烏篷船迎著明月清光,擺渡過江南的小河。走過一條街,穿過蘇州園林風貌的庭院,便是瑤琳仙境的入口。
要說桐廬的山水,有一個神奇之處,一面是隱隱的青山,轉過身去,便是繁華的高廈。山在城中,城與山相對,彼此守護,共繪此間如詩如畫、繁華錦繡之景。如何將淡泊與瑰麗集于一身,又和諧地統(tǒng)一在一起?這一刻,我真正找到了詩與遠方,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繼續(xù)向前,我終于找到了那只貓。大概沒有貓是這樣”話癆”的,我多少已經(jīng)猜到,那并不是一只真貓。果然是石頭擬態(tài)而成,景區(qū)還別有巧思:利用現(xiàn)代技術,在石壁上呈現(xiàn)出一只貓的日常。
故事以宇宙誕生的光影秀作為收束。這樣一個宏大的命題,在渺小的生命面前,徐徐展開。漫天星斗,熠熠光華,從那個奇點開始,便至無限。時空,也成為了一個無限的概念,在我們有限的生命旅程中,所探索的,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的目光,永遠是新的,永遠可以是新的。生活永不會垂下大爆炸那樣的一柄大錘;我們有無限的岔路口可走,在人生的迷宮里穿梭,最終都會找到出口。
臨行時,我們最后一次推開窗,涌入陽光好聞的味道。小貓仍在“喵嗚”“喵嗷”地大叫。
 
最后更新
熱門點擊
  1. 老家二十四節(jié)氣
  2. 苜蓿
  3. 醫(yī)學生的吶喊
  4. 走丹江
  5. 溫暖的手
  6. 激情葫蘆島
  7. 相聚貴陽
  8. 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
  9. 夜航黃浦江
  10. 與兒童一起過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