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學,即古人所謂的“治書之學”,舊號“校讎”。文獻學的名稱在歷朝歷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學問。
文獻學在我國最早出現(xiàn)在西漢劉向劉歆父子的著作《七略》中,后人注解:“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冤家相對,故曰讎也。”這句話很好的反映了古人對于“文獻”或者說是“校讎”的理解,F(xiàn)代的文獻學包含范圍十分廣泛,只要是和文字載體有關(guān)的一切都屬于文獻學研究的范疇。比如經(jīng)典的文獻四大學科:目錄學、版本學、?睂W以及典藏學。
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古籍和文字,這就不能不對這些書籍的載體有所了解。進一步講,學習系統(tǒng)的文獻學,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一次梳理和重新認識。此種認識正是清代文獻大家章學誠先生的“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之語。也就是說,文獻學實際上是中文系的同學最應(yīng)該看重的綜合性學術(shù)學問之一。
對于文獻學的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同學最初接觸的是中華書局杜澤遜先生的《文獻學概要》,倘若要進一步研究,程千帆先生與徐有富先生的《校讎廣義》則內(nèi)容更加豐富、釋例更加詳細,四大文獻學科分類更加清晰明了。
師資科 倪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