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4日,有幸參加由校本部西北大學舉行的“陜西高校教學名師風采講堂”的學習交流會。此次,邀請到的名師是陜西師范大學教學發(fā)展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何聚厚老師。主講題目為《微視頻支撐教學:從微課到慕課》。
對于“微課”的認知,來自學期初舉行的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在我院的選拔賽。了解了微課是指以視頻為教學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的過程,教師可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精彩的教學活動。
主講何老師根據他的微課教學經驗給我們青年教師有介紹了微課的特點,即:
。1)教學時間短;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因此,相對于傳統(tǒng)的45或50分鐘的一節(jié)課的教學課例來說,微課可以稱之為“課例片段”。
。2)教學內容精致,相對于傳統(tǒng)一節(jié)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因此又可以稱為“微課堂”。
。3)資源容量較小,從微課視頻制作來說,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豐富,可供師生流暢地觀摩課例,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筆記本電腦、手機等,實現移動學習,非常適合于教師的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
以上特點,讓我們了解到微課是有別于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設計,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隨后何老師又為我們介紹了微課概念的發(fā)展,為什么要進行微課教學視頻,帶領我們一起分析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學業(yè)成績分布,了解了布魯姆:影響學業(yè)成績的三個變量及布魯姆“精熟/掌握學習”理論,精熟學習流程及微課視頻制作的方法,教我們視頻如何合成,后期微課教學視頻類型選擇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如何翻轉課堂,教師角色的轉變等細節(jié)問題都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使我受益匪淺。
課程的后期,何老師又為我們介紹了2013年興起的慕課元年,講解了概念及特點,即慕課是新近涌現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fā)模式, MOOCs。其中“M”代表Massive(大規(guī)模),指的是課程注冊人數多,每門課程容量可達數萬人,最多一門人數16萬學生;第二個字母“O”代表Open(開放),指的是學習氣氛濃厚,以興趣導向,凡是想學習的,都可以進來學;第三個字母“O”代表Online(在線),指的是時間空間靈活,使用客觀、自動化的線上學習評價系統(tǒng),像是隨堂測驗、考試等。
這一課程不同于傳統(tǒng)的透過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形式的遠程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近期興起的教學視頻網絡共享——公開課,更不同于基于網絡的學習軟件或在線應用。就目前看到的“大規(guī)模、開放式在線課程”而言,可以發(fā)現,在慕課模式下,大學的課程、課堂教學、學生學習進程、學生的學習體驗、師生互動過程等被完整地、系統(tǒng)地在線實現。
整個課程持續(xù)進行了2個多小時,最后何老師送給我們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12字方針,激勵我們相互勉勵。此次,高校教學名師風采講堂讓我印象深刻,學習了許多新概念,極大的豐富、補充了我的知識儲備,十分感謝學院給予我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將把課程中學習到的知識,積極地進行實踐,豐富教學,促進自身專業(yè)成長。
藝術傳媒系 孫雅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