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就其字面意思而言就是“大人的學問”,是為人處事的大學問,是針對于“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言的。是總結中國歷史長河中個人素質修養(yǎng)和治國興邦方略的精華。在《大學》之中提出了為人處事的三大綱領以及八個總條目,即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儒家所提倡的人生準則是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高尚道德修養(yǎng)為基礎,從而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
《大學》中所蘊含的儒家思想文化,是對中國幾千年儒家思想的總結,也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濃縮,其中包含的諸多人生道理,如感恩父母、樂于助人、寬容接納、謹言慎行、誠實守信、禮貌得體、尊敬長輩等。是以小見大,教育我們如何以一顆善良的心,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舉止得體的人、做一個胸懷寬廣的人?梢哉f,《大學》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是指明人生迷途的一個明燈,是蕓蕓眾生中尋找人生坐標的司南。
《大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余年的文化傳承。今后, 我只有領悟其中的奧妙,才能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領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松而灑脫。《孟子》言,“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大學》又寫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兩者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好,大事做實。順序不一樣,境界也就迥異:“修齊治平”是“四有”新人們的個人修行之道,而“平治齊修”則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國策了。這種國策,簡而言之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墒窃诋斀裆鐣辛邌荨⒂嬢^者眾,不“誠其意”、“致其知”者眾,鉆營小利、蠅營狗茍者眾,道貌岸然、虛與委蛇者眾,表面光鮮,背地陰暗者眾,“甄善隱”,“賈雨村”者眾。而《大學》中儒家治國思想是以德為政,以禮治國,以民為本。這句話所闡述的道理恰《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轍。在上位者,要重視民眾的力量,把人民做為立國之本,因為民眾的向背,決定著國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應順應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則,寬以待民,善待民眾,關心民眾疾苦,讓民眾安居樂業(yè)。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自然保有天下。這種治國思想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大學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為人處事的標桿,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讀書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誡讀書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須時時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學習,謹守品行。之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也。“君子必慎乎其獨”,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則應當人前人后一個樣。獨處時最能反應一個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樣、人后鬼樣,披著羊皮的狼,禍害世間。“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廣博的知識、深厚的閱歷,更需要有一顆正直無私的心。心正才能摒棄個人好惡、世俗偏見,正確的去判斷。“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懷如大海,納萬物而波瀾不驚;如宇宙,日月星辰運行其間,而靜默不語。人有才,惜之、愛之、舉薦之、助之。社會有此伯樂,則中華幸甚。“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也。”共產主義的模式,大同社會的標準。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于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于世俗的瑣事。學問在于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于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
工程技術系 姚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