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院教職工積極響應劉院長號召,組織開展國學學習活動,掀起了《大學》學習的熱潮。作為師資發(fā)展部的一名專職教師,我也深刻的學習了《大學》,并受益匪淺。下面就談一下我對于《大學》學習的理解和感受:
第一句的“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揭示了《大學》的三綱領。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近幾年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主流文化,堅持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一直是我院所倡導的辦學理念。這種理念時刻激勵、鞭策著我,更增加了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更加努力的做好教師本職工作,為家長找想、替學子負責,為社會培養(yǎng)有用人才。
在明德的基礎上,曾子又提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這是指人通過“堅定志向、鎮(zhèn)靜不躁、心安理得、思慮周祥、收獲真知”來不斷成長,完善自我,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這與在中華傳統(tǒng)武術太極拳的修煉過程中,要求習武者必須氣定神閑、心如止水,做到中、正、安、舒,方可真正頓悟,修成正果;以及在工作學習中,要求老師學生教書做學問必須認真敬重、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才能成大器是一樣的道理。
后面提到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和“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說明了人們要遵循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和因果邏輯關系,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要害,否則將本末倒置,釀成大錯。教師在授課時,對知識的講解也應做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比如說,對于《高等數(shù)學》課程的概念講解,有的是先敘述再舉例,而有的是先舉例再引出概念,它們一定有一個先后順序;定理中的條件和結論必然是逐層遞進的;并且運算步驟也是有理、有力、有節(jié)的。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做事情如何分清主次、順理成章,引導學生在大學期間要以學習為主,不要沉溺于文體娛樂活動和網(wǎng)絡游戲,不要本末倒置,這樣才能學有所用。
此外,在第一章第二段中,曾子用“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層層遞進,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條目是實現(xiàn)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的途徑。我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常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身邊一點一滴做起,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八榮八恥,才能為社會、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在接下來的章節(jié)中,曾子對三綱八目做了詳細具體的闡述。令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第三章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古人將這句話刻在澡盆上來提醒自己做事情要不斷改進過去、不斷突破現(xiàn)在、不斷創(chuàng)新未來。對教師而言,備課的教材、教案和教法要反復完善、逐年翻新;對科學家而言,理論知識的提出和推廣也要經(jīng)過反復推敲實踐,得出新的結果。學院從建校發(fā)展到現(xiàn)在,從實驗室、大型文體館和塑膠跑道等各種硬件設施的建成,到部門機構的完善和師資隊伍的壯大,正是“日日新、又日新”的表現(xiàn)。再往大說,中國從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到今天的繁榮昌盛,不也正體現(xiàn)了這一點嗎?
所以總的說來,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治國家的最高境界;氐浆F(xiàn)實,做學問、治國家的根本還是教育,特別是高校教育。于是,身為教育工作者,我要在工作中繼續(xù)認真領悟貫徹《大學》思想,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為學院的教育事業(yè)作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