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語言的含蓄內斂和不確定性給讀者提供了無限想象空間,促成了文本意義生成的多重性,豐富了對特定文本的解讀。
《斷章》是新月派詩人卞之琳的代表作。被公認為經(jīng)典現(xiàn)代詩。全詩只有短短四句,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相對于自然之景,“你”是主體;而相對于樓上看風景的人,“你”是他眼中的風景,成了被別人看的客體。這種主體與客體的位置“悄然”地轉換,暗示了事物間普遍存在的相對性。在同一時空中,作為主體的人或事有可能變?yōu)榭腕w,客體又有可能變?yōu)橹黧w,這其中也包含了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這兩個畫面表面上似乎互不相關,但“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卻在看風景時發(fā)生了聯(lián)系;“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本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發(fā)生了聯(lián)系。是詩人的精心組接,使得生活中十分平常的幾個畫面變得耐人尋味,闡釋了世間萬物息息相關的哲理,蘊含著事物間的聯(lián)系性。
詩中的“裝飾”二字,更被有的人認為是在暗示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蘊含著無限的悲哀。著名翻譯家、學者李健吾就曾這樣評價:“……都是裝飾:‘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但這里的文字那樣單純,情感那樣凝練,詩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卻埋著說不盡的悲哀,我們唯有贊美詩人表現(xiàn)的經(jīng)濟或者精致,或者用個傳統(tǒng)的字眼兒,把詩人歸入我們民族的大流,說做含蓄,蘊藉。”
由此,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作品,我們應無限地發(fā)揮想象力,盡可能多角度、多層面地挖掘其蘊含的深意,進而豐富對文本的解讀和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