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作為民間文學的一部分,是民眾在特定民俗語境中以口頭表演形式講述并代代傳承的散文敘事作品。廣義上包含神話、傳說和故事三種體裁,狹義的理解指除神話和傳說之外的民間口頭敘事作品,帶有世俗性、娛樂性和強烈的倫理色彩。
民間故事之所以能夠在大眾接受中很好的傳承,究其原因,與其典型的“三段式”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三段式結構,主要有三類:一縱的三段式,即時間關系上的三段式,以時間順序講述故事的發(fā)展;二橫的三段式,即空間關系上的三迭式,主要表現生活的深度與廣度;三.縱橫結合的三段式,將時間與空間相結合,在民間幼兒故事中較為常見。
“三段式”結構形態(tài)頻繁的出現在民間故事中,正因為此,三次、三個、三段等帶有“三”的字眼也成為民間故事中常見的數字,由此可足以顯現“三段式”旺盛的生命力。那么為何民間故事大都會采用“三段式”的結構而不采用“四段式”“五段式”呢?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符合口頭文學基本特征的要求。“三段式”對于故事的人物、內容的重復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民間故事不同于作家文學靠書本流傳,而是通過口口相傳來記憶和傳承的,所以符合接受者尤其是兒童的接受需求。
二.適應編排故事情節(jié)的需要。三段式是設置懸念和揭開謎底的一整套創(chuàng)作模式。同時,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jié)、不斷制造懸疑,引起受眾的好奇心,也符合講述心理和接受心理。
三.民間故事把“三”作為帶有可靠性的保險數字,所以有“事不過三”之說,這是數字觀念在民間故事結構中的反映,通過對“三”的把握既滿足了人們在審美和實用性上的追求,也很好的詮釋了人們對于“度”的把握。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三段式”在民間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但同時也應引起我們的思考,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除了考慮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情感需要,還應該去思考如何把握受眾的接受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