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理想,兒時的你是不是也會被長輩問起“長大了,你想當什么?”關于理想,小學開始寫作文,你是不是也寫過一篇命題作文“我的理想”?關于理想,我的答案是:我的理想是當一名人民教師。這顆幼小的種子在兒時已深深地埋在了我的心田里,求學20載,從教已9年,30多年過去了,這顆種子早已生根發(fā)芽,漸漸地長成了一棵大樹。
在我校從教的第十年,我一直在實現我的理想,實現我的人生價值。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傳道”,要求老師言傳身教,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品質。“授業(yè)”,要求教師傳授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解惑”,要求老師要有效地解決學生通過主動學習提出的疑惑。作為老師,如何在每一節(jié)課中實現傳道、授業(yè)、解惑?如何在平凡的三尺講臺上教書育人?
首先,應了解學生的需求,才能因材施教。在每一屆新生的第一節(jié)課堂上,我會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完成開放式問題的回答,或者是訪談式的調查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的學習需求。調查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每一屆大一新生的受試者,發(fā)現學生的需求可以歸納為三大類。第一,了解西方文化。第二,提升英語水平,通過四六級考試。第三,通過期末考試。那么針對學生的三大類需求,結合教育部對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如何在課堂上因材施教,傳道授業(yè)解惑?這就要求我們在每一節(jié)課的課程設計中,針對學生的需求,結合大綱要求,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中深挖每一個可以實現教書育人的點,進而傳道授業(yè)解惑。
比如在課程設計中,針對想了解西方文化的高層次需求的同學應針對課文中隱藏的每一個點深挖,有選擇地在課堂中展開。針對提升英語水平和通過四六級的同學,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應自上而下掌握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從而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例如在英語詞匯課堂設計中,應區(qū)分高頻和低頻詞匯,積極詞匯和消極詞匯,視覺詞匯和聽覺詞匯,并且在一些不起眼的詞匯里,設置問題,設計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在詞匯學習的基礎上,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高階思維訓練。針對想通過期末考試的同學,在課文的講解中,針對期末考試的考試題型,與課文講解相關的題型,是英譯漢句子翻譯。針對這一需求,設計課文講解句子重點,選擇傳播正能量,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句子。進而在滿足學生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傳道授業(yè)解惑,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
以本學期《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一單元的課文講解為例。課文圍繞成功的要訣這一主題展開。在第三段中課文引用了愛因斯坦和愛迪生兩位科學家的事例例證“個人經歷、教育機會、個人困境,這些都不能阻擋一個全力以赴追求成功的、有著堅強意志的人”的論點。例如在講解“persecution”這一詞匯時,首先參看詞匯表中這一詞匯的意思設疑。該詞是指“(尤指因種族、宗教或政治信仰而進行的)迫害,殘害”。而在課文中“In the end, both Einstein and Edison overcame their childhood persecution and went on to achieve magnificent discoveries that benefit the entire world today.”作者為何要用性質這么重的一個詞?還不是使用“prejudice”(偏見)?針對這一疑問,學生在課堂上展開小組討論。很多同學覺得作者有點小題大做,用詞過力。那么在展開這一問題的討論過程中,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發(fā)掘學生勇于質疑的精神。從順應語境的視角去翻譯這句話“最終,愛因斯坦和愛迪生都擺脫了童年的困擾,進而做出了造福當今全世界的偉大發(fā)現。”順應語境,“persecution”翻譯為漢語“困擾”。但是英文使用“persecution”而未使用“prejudice”,是因為在愛因斯坦和愛迪生的童年,來自老師不公正的評價和放棄,對任何一個孩童時期的孩子脆弱的幼小心靈來說傷害都是巨大的,這也是為什么作者用了一個色彩濃重的詞“persecution”。
學生在學習該詞匯的基礎知識和翻譯基本技能的同時,感受愛因斯坦和愛迪生的良好品質和精神氣質,去感化、鼓舞、激勵學生,并且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空隙,讓同學們去探索去發(fā)現,學生對于心中的疑惑釋然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自身獨立人格的過程。
小小的課堂,精心的設計,三尺講臺,教書育人。為人師,是我此生最大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