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有幸聆聽了來自江蘇大學吳鵬老師關于“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一體兩翼’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的講座,受益匪淺。
既然所有的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都包涵了語言教學、文化教學和思維提升三個維度,而每一個維度中都包括了能力、知識和素養(yǎng)三個方面。可見,思想引導必須要貫穿其中,尤其要融入文化教學和思維提升中。這種融入當然應該包括對學生思想政治的引導和培養(yǎng)。那么我們一線教師該怎么實現(xiàn)這一目標呢?江蘇大學的“一體兩翼”教學模式值得借鑒。針對英語課程,一體指英語應用能力,兩翼分別指場景性跨文化溝通能力和批判性討論能力。英語應用能力,即聽說讀寫譯五方面的能力,這五種能力有賴于每一節(jié)課中基于某一真實任務的完成得以提升。英語學習必然涉及到跨文化溝通能力,如果單純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只需要給他們輸入西方文化即可,這就有悖于思政建設的初衷了。所以這里加上“場景性”的限定就是為了避免文化刻板印象,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能夠基于自身的文化基底語境,能夠在具體的人際、社會、機構和事件語境中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合適的語言,能夠做到對話語主題、受眾需求和表達形式三方面運籌帷幄。提到批判性討論能力,其實是希望大學生們能夠一分為二地看待事物,能夠具備辯證合理地消除意見分歧的能力。面對問題時,學生能夠識別出這是事實還是爭議性立場;能夠分析作者用了哪些論證來支持這一爭議性立場;能夠評價這些論證是否合理;知道如何合理且有效地用論證支持自己的立場。
那么,怎么實操這一教學模式呢?江蘇大學的老師們主要從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四個環(huán)節(jié)來實現(xiàn)這一模式。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他們將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設置如下:第一,具備批判性討論能力、正確認識中西差異、合理且有效論證中國立場、方案、智慧的能力;第二,掌握批判性討論的方法、明白中西方立場差異、懂得中國處理問題的基本出發(fā)點;第三,具備“四個自信”和家國情懷,能夠理性思考。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聽說讀寫譯的教學都可以通過PBL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依賴一門主干教材加相關補充教學資源進行運作。教學評價的考核也可以參照教學目標,從能力、知識和素養(yǎng)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并結合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去考核其成效。
實際上,大學英語課程不僅僅需要思政建設,其他課程也同樣需要思政建設。各科教師都需要勤于思考,嘗試著去開發(fā)自己的主干教材,找到與思政教育契合的題材,充分挖掘自身專業(yè)發(fā)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切合點,從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