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約翰·布雷迪在《采訪技巧》一書中談到“采訪前寧可準備過頭,而不要準備不足。”我國許多一線著名新聞工作者都在采訪經(jīng)驗分享中多次談到采訪準備的重要性。采訪準備對于新聞報道而言,是進入采訪的通行證,如一場大考前的復習準備般重要。一次成功的準備可以讓原本三分鐘的采訪變成三小時的采訪,一次不成功的準備也可能讓一次三小時的采訪變成三分鐘的采訪。
那么采訪前應該做那些準備呢?采訪前的全面準備包括六個方面,分別是:理論準備、政策準備、情況準備、知識準備、心理準備和事務準備。記者是個“雜”家,因為報道領域涉及方方面面、行行業(yè)業(yè),所以要盡可能多的掌握多個領域的相關理論。時事新聞的政策準備分為宏觀政策、地方政策和黨政政策,記者在采訪報道時首先要掌握國家宏觀政策導向,熟悉具體的地方政策要求,按照黨政政策方針進行報道采訪。
相對而言在人物訪談和深度報道中,情況準備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掌握人或事物的情況,有助于采訪的深度展開。對記者而言提前了解采訪對象的情況能消除隔閡、獲取信任,能熟悉對象、利于溝通,胸有成竹、方便寫作。在資料準備時要參照“十比一”原則,即每采訪一分鐘,至少需要準備十分鐘的內(nèi)容。人物專訪中記者可以圍繞采訪對象的生平簡歷、重大事跡、突出貢獻、文章著作、個人愛好及性格秉性等進行資料準備。央視記者曲向東在采訪周谷城教授時問了這樣一個問題:“聽說您在‘五四’運動的游行隊伍里您曾跑掉過一只皮鞋?”,周老一聽這個問題立刻就興奮起來,連忙問記者是怎么知道的,然后話匣子就一下子被打開了。如果不是記者做了充分的情況準備是不可能知道周老跑掉一只鞋這種“小事”,當然也不會和周老建立良好的訪問關系。
心理準備和事務準備對于采訪準備來說也非常重要。不是所有的采訪對象都樂于接受采訪,記者要時刻做好被拒的采訪準備,調(diào)節(jié)好自己的心態(tài),準備好再出發(fā)。另外,事務準備也極容易被一些記者忽視,如采訪證、身份證、票務、記錄本、錄音筆、電池等基本設備記者在采訪前一定要準備到位。好的準備才有好的采訪,做好采訪準備是做好采訪報道的基礎和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