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案例:學生A某,上學期間渾渾噩噩,經常曠課,不參加學校的活動,自由散漫,輔導員多次和其談話,小到生活習慣,大到個人理想,該生絲毫不會受到任何觸動,依然我行我素,當輔導員問其人生規(guī)劃、個人前途時,該生回答:想那么多干啥,過一天是一天,總之是“佛系青年”的典型代表。
案例原因分析:
該生的種種表現可以看出其缺乏積極情緒,缺少主動的投入參與,缺少有愛的人際關系和生活的意義感,同時也缺乏成就感。如何提升和培養(yǎng)該生的積極情緒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前段時間有幸學習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部喬志宏教授有關積極心理品質提升的講座,喬教授提到了意義感、效能感、歸屬感和愉悅感,現結合該案例談談如何提高該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避免消極懈怠。
一、幫助學生構建意義感。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校、家庭和社會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的壓力也不斷增加,生命意義感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在長期的求學和生活中,如果學生屢屢受挫,一直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找不到歸屬感,久而久之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慢慢的就會發(fā)展為渾渾噩噩,沒有目標,沒有前進的動力,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從而放低對自己的要求,甚至對自己無任何要求,破罐子破摔,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作為學生管理工作者,我們要了解學生行為背后的原因,根據個體的不同特征,運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去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理品質,這是預防心理危機的關鍵所在。幫助學生尋求生命的意義、通過主題班會等形式討論:人為什么活著,人活著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目標和行為的價值,降低無聊、懈怠等消極情緒。
二、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是指個人對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的主觀評估,評估的結果如何,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動機。在預防學生危機事件時,輔導員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刻苦鉆研,不斷對所學東西進行推敲,俗話說:熟能生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掌握一定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這種知識和能力積淀到一定程度時學生的成就感和歸屬感就會被激發(fā)出來,所以,作為輔導員,我們可以通過分享別人的成功經驗或個人的成功體驗幫助學生更好的找到自我價值,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歸屬感消除無能和無助感。其次,可以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進行榜樣引領,樹立榜樣學習的典型榜,對同學們進行一個積極正確的影響。再次輔導員要學會鼓勵、贊揚和肯定學生的表現,善于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和閃光點,通過強化優(yōu)點從而轉移學生對自己缺點的過分關注,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悅納自己,最后,引導學生在專業(yè)學習和社會實踐中體會到愉悅和滿足感。
三、建立學生的歸屬感。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樣,我們所帶的學生中也沒有相同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建立學生的歸屬感的關鍵不在于消滅每個人身上的差異,而是在于幫人們理解每個個體客觀存在的這些差異,既不妨礙他們歸屬于同一個集體,也不妨礙他們成功,學生的個體差異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也是最應當被改進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應明確建立一個相互尊重的集體范圍,認真聆聽并認可每位學生的觀點,確保每一個學生對班級的規(guī)范達成了共識,并懂得與其他同學合作來共同解決問題。
四、增強學生的愉悅感。
幫助學生建構有愛的人際關系。通過定期組織有意義的班級團建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宿舍關系,讓他們走出孤獨,離開孤島,融入集體,體會集體生活的樂趣,同時通過各種感恩主題班會,引導學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建立良好的家庭親子關系。通過教育引導使學生更好的處理友情、愛情、親情等關系,建立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在與人的交流中抒發(fā)情感,體驗自身的價值。同時通過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不斷充實自己,學生充實了,他們也就不會覺得空虛,也會慢慢找到自信,找到自身的價值,從而內心也會變得愉悅起來。
以上是我對喬志宏教授在如何建立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提出的四點建議的個人理解,聽完這個講座受益匪淺,我會認真領會,把所學知識作用到實際教育中,引導學生建立積極心理品質,預防大學生空心病,通過積極心理品質的建立去預防學生的心理危機,化危為機,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來解決學生的個人問題,從學生的特點出發(fā),要更加的給予關注,要做到精細化管理,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從不同方面、不同層面,逐步突擊,加強各方面的聯絡,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度,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感受到自身的價值,讓他們從心理上樹立信心,從生活上改變不良行為,從學習上培養(yǎng)興趣,從而引導他們成為一個思想健康并積極向上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