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學中,審美經(jīng)驗是由一系列心理要素構成的,主要包括審美感覺、知覺、想象、情感、理解、領悟等。審美理解是主體以某種形式對客體的意蘊和整體的把握,是審美經(jīng)驗中的理性因素。審美理解是審美主體通過自身的感受和體驗,領悟到審美對象的意義所在,甚至明白了宇宙、人生的普遍意義,使整個人的心靈都受到了啟發(fā)和感化。如何讓學生理解審美理解的內(nèi)涵呢,我主要以兩篇美文為例,給學生闡釋審美理解的內(nèi)涵。
在《蘭亭集序》中,王羲之作為審美主體,會稽山陰之蘭亭的美景作為審美客體或?qū)徝缹ο,二者之間建構起了一種精神性的審美關系。這種審美關系的建立依賴于王羲之對會稽山陰之蘭亭美景的欣賞。在蘭亭,王羲之和群賢少長一起飲酒作詩,堪稱賞心樂事,為何王羲之會突然在歡樂之際提到“死亡”并發(fā)出了“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喟嘆呢?從“樂”轉向“痛”,說明王羲之突然被消極悲觀的情緒所籠罩了嗎?并不是,王羲之對死亡的敬畏仍然根源于他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中難得的歡樂的留戀。他不忍看到這種歡樂轉瞬即逝,更不忍看到生命走向消亡。他希望美好的事物可以永駐人間,但正如蘇軾所言,“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蘭亭的美景美事,讓王羲之明白了歡樂之短暫,人生之有限,所以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更應該去追求一些有意義的事,更應該好好體會那種“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的美感。
在《赤壁賦》中,蘇軾作為審美主體,在對赤壁美景和樂聲的審美觀照中,獲得一種審美理解。赤壁的景色是如此美好,客人的歌聲和蕭聲是如此動人,這些美好動人的事物不會被時間吞噬,它們可以永遠存在于人們的頭腦和心靈中,而跟赤壁有關的歷史人物曹操和周瑜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像曹操和周瑜這樣的英雄都會被時間吞噬,是非成敗轉頭空,更何況平凡的你我呢?與王羲之認為美好事物轉瞬即逝的態(tài)度不同,蘇軾認為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都是造物者施予我們的偉大饋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美好事物的無限性對應的正是人生的有限性。在有限的人生中,我們應該追求些什么呢?是汲汲于聲望名利還是順應自然,“侶魚蝦而友麋鹿,舉匏樽以相屬”?蘇軾在游赤壁的審美活動中意識到人應該樂觀曠達一些,在自然中做真實的自己。“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游赤壁這一審美活動使蘇軾對自己屢遭貶謫的人生處境得以釋然,自適地遨游于大自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