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談是魏晉時期最矚目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清談的展開方式,清談者的人生追求,清談所崇尚的內容等都顯示了這一行為中所包涵的貴族氣質。
魏晉時期的清談一般分賓主兩方展開,主談者立論,稱為“通”,詰難度者質問,稱為“難”。弱冠之年的王弼在吏部尚書又是玄學開創(chuàng)者的何晏面前發(fā)難,一條條地指出何晏所論之不足,并且王自為客主數(shù)番。既做主談者,來立論,又做詰難度者來發(fā)難,自問自答,一座皆驚。這一時期,在清談時還有一特別風俗:即手持塵尾。塵尾用大鹿尾巴上的毛做成,因塵鹿是鹿群里的頭鹿,故而清談時手持塵尾,便有著特殊的含義:以此暗示講話之人乃是思想的領袖。清談這樣的展開方式,帶有一種明顯的沙龍性質且氣度非凡。與門閥士族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優(yōu)越地位高度契合。
魏晉時期的清談者多為名士,特殊的身份賦予他們更多的政治經濟利益,他們往往不用通過恪盡職守的勤勉來獲得仕途上的發(fā)展,甚至不需討好君主。正因如此,他們的人生追求便與以往大不相同。魏晉時期的清談者,其人生追求多在于希望有更多的自由,亦或自身欲望、天性的更多滿足等。
魏晉士人在清談中所崇尚的內容也同樣與眾不同。重視風度便是其中之一。東漢末年隨著名士的崛起,名士個人的學識、功業(yè)、氣度、才智日益重要,魏晉名士對個人的風采、境界、神情有著非常敏銳的觀察和感受,并且高度重視,這樣一種追求在平民生活中,往往沒有多少人真正關心。
重視少年名士則是另一現(xiàn)象。王弼十幾歲時候便在思想領域形成了自己的學術思考,有了建樹。鍾會作為明理之學的代表人物,五歲知名。少年名士與文化特權不無關系。
凡此種種,無不顯示魏晉名士清談與與其時門閥士族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優(yōu)越地位高度契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