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同學在專業(yè)主干課《語言學概論》課程學習中,普遍存在對語境中句義間“預設關(guān)系”理解有難度,基于此,我將對這一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
預設關(guān)系指的是利用語言進行交際時雙方所共知的常識或根據(jù)句子的語境推斷出來的信息。從概念出發(fā),同學們在做練習題時會推斷出很多的信息,但這些信息是不是一定和原句構(gòu)成預設關(guān)系呢?并不一定,而這就成為同學們判斷的難點。
究竟要如何清楚地判斷出兩個句子之間是不是預設關(guān)系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特點加以分析:(一)預設決定于人們普遍接受的邏輯規(guī)律。比如“我撿到了一只筆”這個句子,根據(jù)邏輯規(guī)律,我們可以推斷出“有一支筆”。(二)預設必須是客觀真理,否則句子就毫無意義了。比如“法國國王很聰明”就沒有實際意義,因為它的預設是“法國有位國王”,而這不符合客觀真理,法國并沒有國王。(三)對句子進行提問或否定不影響預設的正確性。比如“他的姐姐前天結(jié)婚了”,預設“他有一個姐姐”,把句子變成否定或?qū)ζ溥M行提問“他的姐姐前天沒結(jié)婚”或“他的姐姐前天結(jié)婚了嗎”都不影響“他有一個姐姐”這個預設。
舉例分析:句子(1)李哲的哥哥在北京上大學,可以推出句子(2)李哲的哥哥在北京,也可以推出句子(3)李哲的哥哥在上學,還可以推出句子(4)李哲有個哥哥,那么以上推出的信息中哪些屬于句子(1)的預設呢? 我們嘗試采用否定或提問的方式進行判斷:“李哲的哥哥不在北京上大學”或者“李哲的哥哥在北京上大學嗎?”都不能否定句子4“李哲有個哥哥”,其它句子則都被否定了,所以句子(4)就是句子(1)的預設。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句子A的肯定和否定兩種形式都以另一個句子B的肯定式為前提,則句子B就是句子A的預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