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分割將一條線段截成兩條長度不同的線段,造成了一種不均衡感。然而,在大千世界里,對稱的美卻即為普遍,也很容易被人們接受。
人類為對稱性原則提供了諸多杰作:我們有左右兩個對稱的眼睛,有對稱的雙手和雙腳……
再看看我們身邊的自然界,當你穿過一片草地,向陽碩大的榕樹會使你感到這棵千年古樹一直在承接著上天和大地均衡的滋養(yǎng),它那磅礴的對稱感讓美在你心中油然而生。
某種物體被稱為“對稱”,在數(shù)學上講,就是在某種變換下,物體呈現(xiàn)與原有特征重復的現(xiàn)象。我們把物體二維化會發(fā)現(xiàn),其類似于等腰三角形,三角形沿著底邊的那條垂線是左右對稱的,或者按照數(shù)學的說法,對圖形進行三維空間180°的旋轉變換,結果還是得到與原來一模一樣的等腰三角形。
雖然人們對對稱性擁有至高無上的崇敬感,也在一直孜孜不倦地追索各種系統(tǒng)中的守恒定律,直到兩位杰出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大膽地對“完美的對稱世界”提出了挑戰(zhàn)。他們指出:在微觀世界里,兩個完全相同的粒子在弱相互作用的環(huán)境中,它們的運動規(guī)律卻不一定完全相同。后來,著名科學家吳健雄利用實驗肯定了這種觀點。
2000多年前,中國先哲老子寫了一部經(jīng)典之作《道德經(jīng)》,這本書對于世間萬物的變化規(guī)律給予了一種哲理性的常數(shù)。老子主張道法自然,天地萬物的變化要合乎自然的規(guī)律。那么,對于自然界中的“對稱與不對稱”,老子又會有什么樣的觀點呢?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時常產(chǎn)生爭端甚至爆發(fā)戰(zhàn)爭,以大欺小的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老子卻講:“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也就是說,大國對小國要謙下忍讓,這樣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小國對大國謙忍,也可以被大國接收。大國不能無端蔑視小國,小國也不用對大國卑躬屈膝。
老子學說完全是人類精神上的一種理想境界,這對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整日奔波忙碌的人們來講,實現(xiàn)起來不免有些困難。然而,拋卻世俗的這種崇高觀念卻悄悄融入了人們的精神層面,進而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審美情趣。
黃金分割表面上似乎是數(shù)學上一種簡單的比例,但其定義中比例的某種平衡映射著世間萬物內部因素相互制約的一種合理機制,從而完成人類在精神或者審美層面上一種完美的理想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