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以個人視角講述了主人公李文秀、母親以及奶奶在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的生活經(jīng)歷。敘事過程中,漢族、哈薩克族以及蒙古族之間的跨民族交往占據(jù)很大篇幅,甚至貫穿故事始終。首先是母親張鳳俠,其早年與丈夫來到阿勒泰,丈夫去世后與婆婆在彩虹布拉克經(jīng)營小賣鋪為生。劇中,小賣鋪承擔了民族交往的中介,以小賣鋪為平臺,張鳳俠與當?shù)毓_克族鄉(xiāng)親產(chǎn)生了緊密的聯(lián)系。通過頻繁的交往互動,張鳳俠與哈薩克民眾跨越了民族之間的異質(zhì)性而融為一體。在張鳳俠的小賣鋪,當?shù)孛癖娍梢再d賬,要賬時張鳳俠會尊重當?shù)氐牧曀,尋找合適的時機,當?shù)孛癖娪欣щy也會找張鳳俠幫忙,當哈薩克牧民轉(zhuǎn)場時,張鳳俠的小賣鋪也會跟隨轉(zhuǎn)場。
劇中跨民族交往的另一個典型為女兒李文秀從對當?shù)匚幕曀椎哪吧街饾u融入的過程。作為整部作品的主線,其中包含的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之間交往的內(nèi)容更多。李文秀是一位懷揣著文學夢的女青年,因各種原因從城市回到彩虹布拉克。剛開始時,李文秀對這里的環(huán)境、人以及風俗習慣等一切是陌生的,隨著日常生活交往的展開,文秀對當?shù)氐囊磺兄饾u熟悉并融入其中。與母親的世故與老練不同,年輕人的交往更加純真,更加熱烈,李文秀與哈薩克族姑娘拖肯成為要好的朋友,與哈薩克族青年巴太產(chǎn)生了感情。在朋友的帶領下,一同參加哈薩克族的婚禮、舞會,參與哈薩克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雖然李文秀與哈薩克族民眾的交往起步晚,但其融入度更高,也符合年輕人的性格特點。
社會學家齊美爾在討論社會是如何成為可能的時,提出成員之間的交往使社會得以維系。在現(xiàn)實中,大范圍的成員交往往往難以實現(xiàn),因此通過觀看電視劇中群體間成員的交往有助于獲得外群體信息,豐富想象接觸,從而增進群際接觸意向,F(xiàn)代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大腦中存在著鏡像神經(jīng)元系統(tǒng),當人在觀察到他人做類似動作時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對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成員來說,當看到屏幕上各民族之間相互交往,其也會產(chǎn)生相應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