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影視作品大多飽含優(yōu)秀的文化精神,通過影視作品賞析可以傳遞影片中的社會、人物和文化正能量,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
影片《柳青》主要講述作家柳青扎根黃甫村寫作《創(chuàng)業(yè)史》的事跡。因為地理空間上的接近性,選擇這部影片作為影視賞析對象,具有天然地緣親近。影片中柳青集黨員、作家、丈夫多重身份于一體。作為黨員的基層干部柳青,時刻保持與群眾的深入聯(lián)系。在皇甫村的田間地頭與村民交談,傾聽他們的心聲;在合作化運動大會上與村民交流,聽取他們的想法;在中宮寺家里為村民分憂,替他們解決問題。他捐出全部稿酬,甚至提前預支報社稿酬為村民通電。
作為作家的柳青初到黃甫村的柳青留著分頭,帶著金絲眼鏡,西裝革履,講著普通話。“把兩條繩吊在脖子上當褲帶”,干部模樣的柳青不被村民接受,難以走進群眾心里。影片的情節(jié)高潮是柳青到理發(fā)店剃頭,剃完頭的柳青看著鏡子中的自己,露出孩童般純真而自滿的微笑。換上對襟夾襖配上一頂圓帽,操一口流利的陜西方言。從“洋”到“土”的身份符號轉(zhuǎn)變,恰是柳青由渴望走向群眾到真正走進群眾的涵義意指。
影片傳遞了傳主柳青扎根人民的群眾精神、匠心創(chuàng)作的寫作精神、慷慨捐款的無私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求真精神。柳青“人這一輩子,不經(jīng)過千錘百煉,就是一堆廢銅爛鐵”的人生觀;柳青“文藝是為人民服務的,作家葉也應該首先是為人民服務的”的文學觀;柳青“藝術的永恒是細節(jié)的永恒”的藝術觀;柳青“襟懷納百川,志越萬仞山。目極千年事,心地一平原”的格局觀,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彌足珍貴,在今天更是難能可貴。
這些價值觀在50年后社會主義建設中依然是一名社會主義建設者所應傳承的時代價值和文化精神,仍然是當代大學生所應學習和傳承的精神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