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突和矛盾是電影敘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源動力。影片敘事的層層遞進離不開社會、人物矛盾沖突的推動。以影片《柳青》為例,影片一方面著力刻畫時代背景下社會的群體沖突,另一方面細致描摹作家個體成長的自我沖突,在“大沖突”與“小沖突”的雙重交替中完成電影敘事進程。但無論是群體沖突還是個體沖突,最終都通過儀式認同得以化解。
影片中王家斌的父親王三私下抱怨“自古以來都沒聽說過農(nóng)民種地還要合作”,一語道破了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差序格局的本質(zhì),也引發(fā)了諸多社會矛盾沖突。王家斌一心為“公”,卻被父親抱怨不給家里干活,買稻種時村民們怕承擔風險,不愿投資;買回稻種后,村民們又想分稻種。“給你四叔分點稻種”,這時親緣關(guān)系成了一張?zhí)貦?quán)卡。家斌創(chuàng)立合作社時,村民怕給別人干活吃虧上當,不愿加入;合作社大豐收時,又有農(nóng)民不想分享豐收成果想占為己有,鬧著退社。當三嬸帶著啞巴兒子想加入合作社時,家斌問炳漢成立互助組的目的是什么,炳漢答道“帶大家過上好日子”,家斌點了點頭“能干活就行”。當農(nóng)民們和幾千年的小農(nóng)生活方式告別,差序格局被打得粉碎,親緣和地緣準繩被沖破。
在皇甫村堅持用細節(jié)和生活寫作的柳青,與其他用數(shù)量寫作的作家形成了“慢”與“快”的強烈反差。長篇寫不出來可以先寫短篇,短篇寫不出來可以先寫寫雜文,面對領(lǐng)導的這些建議,柳青依然堅持用細節(jié)寫作,筆下絕不寫出非真心所感的文字。“寫小說就像挑扁擔,一頭挑著生活,一頭挑著技巧”,一邊是時代社會的“急”,一邊是作家匠心的“慢”,作家個體在寫作中感受到劇烈的自我沖突。
如何抉擇,選擇妥協(xié)還是選擇堅守?“你總是讓我們實事求是,人家說假話受表揚,我們說真話受批評”面對王家斌的質(zhì)疑,柳青依然實事求是;“你就承認了吧,少受些罪,大家都能理解”面對同僚的勸解,柳青堅持實事求是。時代突進和社會趨利,都侵蝕不了作家個體的初心,在個體與社會的沖突中,作家堅守了自我的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