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世界的感知是一種社會性的實踐活動,世界不是一個單純的客體對象,而是包含了人類活動,人與人的關系在內的有機體,在社會性的基礎上通過各類媒介進入意識中的世界才生動起來。正如費爾巴哈在《未來哲學原理》中所描述一般,“當我們用手或者唇接觸有觸覺的東西時,我們不只感覺到石頭和木頭,不只感覺到骨肉,我們還感覺到觸覺,我們用耳朵不只是聽到了流水潺潺和樹葉瑟瑟的聲音,而且還聽到愛情和熱情的音調。我們用眼睛不只是看見鏡面和彩色的幻象,我們還能看到人的世界。”元宇宙中的平行世界在本質上是一種由技術搭建起來的虛擬空間,以此為中介,人們能夠獲得真實感或者具身體驗,這一切是以人在生活世界的體驗為基礎的,結合人們的在世經驗,元宇宙世界才可能得到正確理解,而當元宇宙過分渲染技術世界,可能會造成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此消彼漲。人只有一套知覺意識系統(tǒng),需要在現(xiàn)實與虛擬兩個平行宇宙取舍,元宇宙依靠科技的力量打造了一個超越現(xiàn)實的空間,憑借其具有的沉浸性與參與感,可以最大化滿足人們脫離現(xiàn)實束縛到達所想空間,實現(xiàn)向往生活的欲望,由此人們對元宇宙的依賴程度加深,現(xiàn)實世界被邊緣化。
后現(xiàn)代大師讓·鮑德里亞用擬象社會指稱這種由媒介技術所構造出來的世界,認為擬象社會中,模型和符號構造著經驗結構,并消滅了模型與真實間的差別。這種仿真以假裝有的方式實則暗示了缺場,其混淆了“真”與“假”、“真實”與“想象”之間的差異。作為數(shù)字時代眾多媒介技術融合的產物,元宇宙本身就是一種深度媒介化的實踐,隨著技術具身性的增強,元宇宙中所構建的虛擬世界具備了形式上的真實性,媒介化生活環(huán)境下的人們將這種虛擬世界做為生活實踐的依據(jù)。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用“洞穴”隱喻這種虛幻,透過火光投射于墻壁的影子不僅使洞中的人以為其是真實世界,而且其所構造出的浮光魅影也誘惑著洞外的人,使他們逃離現(xiàn)實世界,沉迷于技術的虛幻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