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冠疫情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很多人出現(xiàn)了疲憊感及倦怠感!都~約時報》把2021年人的主導情緒定義為“languishing(頹廢)”,與國內(nèi)現(xiàn)在流行的 “躺平”有些相似。在此狀態(tài)的人過著一種看似平靜但卻絕望的生活。他們很難興奮,處于被掏空的低落狀態(tài)。
人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大致可以分為心里繁榮、心理健康、頹喪、心理不健康。因此沒有心理疾病也不意味著心理健康。世衛(wèi)組織預測到2030年抑郁癥將比癌癥、中風、心臟病、戰(zhàn)爭或意外事故引發(fā)更多的過早死亡和多年殘疾。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進行心理狀態(tài)的修復和治愈,如同提高免疫力來對抗病毒一樣。這種心理上抗打擊和恢復的能力就是心理韌性。我們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起起落落才是人生常態(tài),我們要做的就是當風浪來臨時仍能乘風破浪。心理韌性的打造是人生持久精進的動能所在。
韌性(resilience)一詞來自物理學,即材料在塑性變形和破裂過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韌性越好,發(fā)生脆性斷裂的可能性越小。Resilience的中文翻譯有“韌性”、“恢復力”、“復原力、” “彈性”。美國心理學會將心理韌性定義為“個人面對逆境、創(chuàng)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的良好適應過程,即對困難經(jīng)歷的反彈能力”。提升心理韌性的目標是汲取更多的積極影響,減少負面經(jīng)歷帶來的消極影響。隨著心理韌性的提升,個人從逆境中恢復的速度會更快,同時能夠收獲更多的積極體驗,并將兩中體驗都轉化為促進個人心智成熟的不竭動能。那么如何提升心理韌性呢?
首先,韌性不止于“減負”。一個高韌性的人是一個整合的個體,是一個有高度協(xié)調(diào)能力的人,是一個能和壓力共處的人。高韌性人群同樣會有很強烈的消極情緒,但是他們擁有更加強大的調(diào)節(jié)能力讓消極情緒釋放、舒緩并消解,同時他們也能夠自我激發(fā)和深化更多的積極體驗,不僅能自我減壓,還能享受快樂。所以韌性像是我們心理層面的免疫力,不僅幫我們從疾病中恢復,也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其次,韌性不止于“歸零”。在遭遇挫折之后,人的狀態(tài)大致分為三種:墜落的雞蛋、紙團、乒乓球。墜落的雞蛋最脆弱,掉到地上就碎了,全無恢復可能;紙團高處落下不受傷。保持原狀,但也就此“躺平”;乒乓球被摔后反而彈得更高。心理學有個概念“創(chuàng)傷后成長”,與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相對。
再次,提升韌性不等于死抗,而是主動地應對。打造韌性不是被動地等待,讓時間沖淡一切,而是人們從逆境中快速恢復,主動利用自己的可用資源,向內(nèi)充實信念,向外尋求社會支持的過程。平時生活中也可以進行韌性練習,為未來可能面對的極端情境從容面對努力。
最后,提升韌性不等于吃苦,而是科學地“尋樂”。我們常常聽到“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但盲目吃苦不僅不能提高心理韌性,反而容易導致負面情緒,使得心理資本衰竭,甚至成為心理問題的根源。所以要積累更多積極的體驗。韌性的打造是激發(fā)我們個人成長和發(fā)展的能量之源。
心理韌性的打造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行動,是長期、有意識的認知和行為的改變。心理韌性的提升是持續(xù)一生的過程,每個人都可以在科學框架的輔助下,不斷地自我精進,促進心智成熟并激勵和影響周圍的人。以韌性為軸心,三個重要的“葉片”:覺察、意義、連接相輔相成。讓韌性飛輪轉起來的動力來自“持續(xù)小贏”,即我們要強調(diào)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小的成功,積少成多。覺察、意義、連接是相互關聯(lián)的:自我覺察有助于意義的探究,意義的探究促進覺察的深化,洞見更深層的自我;自我的覺察離不開與他人的連接,他人的視角有助于我們跳出認知的盲區(qū);意義的發(fā)掘也需要與他人共振,“獨行快,眾行遠”,他人在我們的人生目標設定和熱愛發(fā)掘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心理韌性不僅能幫助個體應對危機,也是終身成長的不竭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