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中西方美學史中重要理論、學說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2)理解美學中重要的概念、術語和范疇。
2.能力目標
(1)提高審美感受力和判斷力;
(2)培養(yǎng)邏輯推演能力、批判和辯證思考能力。
3.思政目標
(1)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科學審美觀;
(2)樹立藝術化的人生觀,追求一種更有價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3)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
(4)不斷完善自我,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
二、教學內容與安排
1. 線上教學
(1)預習階段:教師在“雨課堂”平臺上發(fā)布預習資料和任務,包括相關美學理論的視頻講解、閱讀材料和預習思考題。學生根據任務要求,自主完成預習,并在平臺上提交預習成果。
(2)直播授課:教師利用“雨課堂”的直播功能,進行線上授課。授課內容主要包括美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主要流派等。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彈幕、語音等方式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解答學生的疑問。
(3)課后鞏固:教師發(fā)布課后作業(yè)和練習,學生完成后在平臺上提交。教師可以通過平臺查看學生的完成情況,并進行及時的評價和反饋。
2. 線下教學
(1)課堂討論:教師根據線上授課內容和學生的預習情況,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通過小組討論、辯論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提高課堂參與度。
(2)案例分析:教師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或審美現象作為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深入理解美學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
(3)實踐創(chuàng)作:教師布置實踐創(chuàng)作任務,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美學知識,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或審美鑒賞。實踐創(chuàng)作可以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提高學習效果。
三、教學實施與效果
1. 教學實施
(1)教師在“雨課堂”平臺上建立《美學》課程班級,邀請學生加入。
(2)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定期發(fā)布預習資料、授課視頻、課后作業(yè)等教學資源。
(3)學生根據任務要求,自主完成預習和課后作業(yè),并在平臺上提交成果。
(4)教師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及時的評價和反饋,指導學生的學習。
(5)在線下課堂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案例分析和實踐創(chuàng)作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2. 教學效果
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的實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得到了顯著提升。具體來說:
(1)學生的預習效果明顯提高,對美學理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線上直播授課和實時互動功能,使得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習的靈活性和便捷性。
(3)課堂討論和案例分析等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活力,提高了課堂參與度。
(4)實踐創(chuàng)作任務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提高了學習效果和滿意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