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說:“大茶館,小社會”?赡苁且驗椴桊^里三教九流的人都有,折射了整個社會的問題吧(1.“大茶館”也許說的是一個大時代下許許多多茶館的縮影,而且一個茶館演義了三個時代的故事,不能不說是“大茶館”;2.“小社會”可能說的是在茶館內發(fā)生的一切故事的總和包括了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和問題,但社會畢竟太大,范圍太廣,茶館僅僅折射出了其中的幾個方面罷了,所以不算“大社會”,只能算是“小社會”)?僧斘铱赐辍恫桊^》后,我想哭,為那些整日流離失所的人而哭;我難過,為那些不論怎樣苦苦掙扎都保不住命的人而難過;我慶幸,為我們生在今朝,可以無憂地享受生活而慶幸。可當我思考我為什么會這樣時,才發(fā)現,我之所以有這樣想法,不僅僅是因為《茶館》這部電影,而是因為我們的國家——因為《茶館》的背后是一個國家。
真的打心眼里佩服老舍先生,也終于明白多年以來,為什么《茶館》這部電影能久演不衰;一部《茶館》至少演繹了三個時代的更替,不僅折射出了一個社會的變遷,更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部國家的興衰史!
一說起清王朝,便使人聯想到了腐敗、沒落和屈辱。戲的第一幕就由清朝戊戌變法失敗后而拉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店里張貼的“莫談國事”的字條,不禁讓人想起了那個動亂的年代。果然,性格耿直的常四爺只是因為一句“大清國要完”就被清政府的兩個眼線抓走。一個不讓人開口說話的年代,真正愛國的人不讓開口,反是那些洋鬼子的狗腿子們橫行天下。這是一個怎樣黑白顛倒的社會!第一幕戲中,兩次提到“賣女兒”的事,后來因為常四爺為她們買了兩碗面而下場,但我們可以想到,她們最終的結果一定不會太好;第二次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康六不得已把女兒以十兩銀子的價錢賣給了龐太監(jiān),而劉麻子卻以百分之二百的利潤賺取了這筆昧心錢。王利發(fā)雖然厭惡這種事情的發(fā)生,但在那種人人不能自保的年代,他也只能無可奈何地撥著算盤。這樣的場景怎不叫人心寒,這反映的不僅僅是那個動亂年代的社會現象,更是對當時落后的中國,民不聊生的真實寫照。旗人松二爺說了一句話“一看到這鳥我就舍不得死啦!”——一個人活著的目的竟然是為了鳥,真是可悲可笑之極,這也讓我們看到了當時旗人沒有生活目的卻有寄生特權的現象,也更暗示了清王朝滅亡的必然性!
果然,第二幕的開始,到了民國時期——所有人都剪掉了辮子,但李三卻拒絕剪辮子,理由是“萬一皇帝又變回來了怎么辦?”——老舍先生不愧是文學大家!僅這一句話就讓人聯想到了民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聯想到了民國也不比清王朝太平到哪去的事實!京城多半的茶館都關門了,只有王利發(fā)的裕泰茶館重新改良開張,讓人不禁贊嘆王利發(fā)的精明,但就是這樣一個精打細算、八面玲瓏的商人也有他的無奈與悲哀——茶館尚未開張,巡捕就來催交官糧,大兵就來敲詐勒索,王利發(fā)面對這樣的事情也只能忍氣吞聲,無可奈何,逆來順受。真是國家衰則社會亂,社會亂則百姓苦!想起那段屈辱的歷史,怎能不叫人心酸!我眼前出現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茶館,而是一個茶館背后整個國家的悲哀!
人民在反抗,國家在抗爭——終于趕走了日本帝國主義。戲的第三幕拉開,映入眼簾的還是那幅“莫談國事”,只是貼得地方更顯眼,字更大罷了。讓人回想起了解放前國民黨統(tǒng)治下的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大兵在這一時期更是橫行霸道,處在支離破碎的祖國懷抱中的中國人民也在水深火熱中繼續(xù)煎熬。影片中大力探親一事,讓我們間接了解到他參加了八路軍,這時我的心情,在沉悶中終于透出一絲清爽。因為我知道,人民的好日子不遠了!裕泰茶館已經再次改良開張,可一句“茶錢先付”依然可以看出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經濟更加蕭條,人們連喝茶的錢都沒有了!這次改良最大的變化就是請了女招待,從這個年僅17歲的女孩丁寶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她的不幸。她同樣是一個身世可憐、倍受凌辱的舊中國女性的代表,她只能在現實生活中苦苦掙扎;而懷抱實業(yè)救國理想的秦二爺,由于工廠被拆、家財被收而流落街頭。看來國家沒有了和平,百姓便沒有了安定的生活;國家不富強,百姓也談不上什么小康!
但讓我們欣慰的是:一批勞動人民已經在斗爭中磨練得愈加剛強!——康順子再不是一個任人宰割的舊中國婦女,她已經成長成為一名革命女性。當她面對“娘娘”義正言辭地說出那一番話時,我們就可以看出與她第一次出場時的區(qū)別:一個是懦弱可欺,一個是頑強抗爭。從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中,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后來,因為小劉麻子要霸占茶館,王利發(fā)忍痛送親人上西山。這時,常四爺和秦二爺的來到茶館,讓王利發(fā)倍感親切。常四爺說的每一句話都震撼著我的心:“常言道‘邪不侵正’,這年頭就是個邪年頭,正經的東西全得連根受苦,盼就盼著誰都講理,誰也別欺負誰。我愛我們的國啊,可誰愛我們呢!”三位老人在凄涼的喊聲中,為自己灑紙錢,我忽然覺得他們并不是在為自己灑紙錢,而是在為舊中國,在為反動統(tǒng)治送葬。我仿佛已經看到了黑夜過后的曙光。電影的最后,王利發(fā)以死作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抗爭。我想他的心里一定充滿著遺憾和失望吧,如果不是時代所限,他也許能活得非常出色……
我的心里,不知被怎樣一種力量震撼著,我想這應該是愛國的心吧——是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果我們的國家不強大,我想《茶館》里的悲劇應該是我們的生活而非電影;如果國家不富強,全社會各色人等都會跟著遭殃。而我們只有通過加倍地努力,不再讓歷史重演!感謝老舍先生帶給我們這部《茶館》,讓我們看到了《茶館》背后一個國家的興衰史,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的命運是和國家緊緊相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