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郎探母》是一出表現戰(zhàn)爭中的人道與人性的好戲,然而在過去卻頗受爭議,在上一個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到文革結束,《四郎探母》的禁演和開禁甚至成了文藝界的風向標。而今,當政治的色彩褪去,我們在欣賞這部名劇的時候,可以看出那超越邦國征戰(zhàn)的大情義。
金沙灘一仗,楊四郎失落番邦,隱姓埋名,過著流離的生活。后陰差陽錯地招為番邦駙馬。蕭太后予之以恩,鐵鏡公主予之以情,加之又有了孩子,讓身處異鄉(xiāng)的楊四郎感受到溫暖。可是,他在人前是駙馬木易,在無人處他又是楊家四郎,十多年來,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故國的親人。其處境亦堪嘆。他“想老母想的愁眉帶,想老娘常常淚滿腮”,他“雖說是逍遙多自在,每日里臉開心不開”。
當楊四郎得知兩邦交戰(zhàn),母親也來到邊關時,思母之情難抑,探母之心尤切!蹲鴮m》一折中,在懷抱孩子的公主跪倒在地盟誓后,楊四郎終于吐出了壓在心底十多年的秘密——木易不是別人,就是楊家四郎。面對此情,鐵鏡公主先是震驚,繼而是理解。她理解楊四郎思母之情探母之意,卻又擔心他一去不返。楊四郎跪地盟誓后,鐵鏡公主答應幫丈夫實現探視老母的心愿。在這一過程中,雙方跪地對天盟誓,公主發(fā)誓為楊四郎保守秘密,四郎發(fā)誓探母一畢快馬加鞭轉回還。這跪地盟誓只是一種符號,其實質是夫妻情義和一諾千金的信任。
楊四郎就要見到闊別多年的老母親了。這個時候,以國邦而論,是敵對的雙方;以家庭而論,是母子親人。看看老母親是如何處理的:太君得知四郎回轉,忙吩咐六郎莫要驚動三軍,讓四郎悄悄地進來。母子相見,抱頭痛哭,“我只說母子們再難相見,誰料想相會在兩軍陣前”,其中的恩怨情愫一唱三詠不足以盡其情。老太君在聽了四郎的一番訴說之后,她只是嗔怪:“天波府現有你妻在,你不該在外招裙釵。”然而接著她又關切地問:“不知你夫妻和愛可和愛,那公主賢哉可賢哉?”當四郎回答公主可敬可愛,還給太君生下了孫兒來時,老母親感到些許欣慰,她憧憬著戰(zhàn)后有朝一日能把那賢德的媳婦和孫孫接回來。四郎見過老母,拜兄弟,拜過兄弟拜妹妹,拜過妹妹他尋思:“舉家人等盡都在,不知我妻來了沒來。”得知妻子也在陣中,忙讓八姐九妹帶他去拜見。至此,十多年來的心理重負終于釋懷。
《四郎探母》沒有把四郎演成一個英雄,也沒有把他演成一個叛徒,更沒有把他演成一個奸細(無論給哪一方作奸細),這是這部戲的可貴之處。楊四郎不是英雄不是叛徒更不是奸細,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處于戰(zhàn)爭中的有血有肉的具體的人,在他的身上有無奈的悲劇氣韻,可他及他的親人間的大情大義卻感人至深。
《四郎探母》沒有在某些方面苛責楊四郎,它以悲憫的胸懷承載了這人間大情義,真是難能可貴,值得人久久仰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