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演的是春秋時晉國事,也是一出驚心動魄的名劇。為救趙家孤兒之命,程嬰獻出了自己的嬰兒,公孫杵臼獻出了蒼蒼老命,卜鳳一個丫頭也獻出了年輕的性命,演繹出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慷慨悲歌。
近日,我于門外觀戲,時有意外之獲。今又思及《趙氏孤兒》,覺出其中的悖謬來。
我的目光,投向了兩個孩子。一個是程嬰的孩子,一個是趙家的孤兒。
我覺得,《趙氏孤兒》中,最能觸動我心柔軟處的是那程嬰的孩子。因為,程嬰也好,公孫杵臼也好,卜鳳也好,為了孤兒義無反顧雖殞命而不惜,其忠勇著實可嘉,然他們都是成年人,有自主意識,做出舍棄自己生命的決定是他們的事情。(況且程嬰舍棄的不是自己的命)只可憐那程嬰的小小嬰兒,一個稚嫩的生命,足不能行,口不能言,竟然稀里糊涂地卷進了這場紛爭之中。不明不白地,因為要另一個嬰兒活命,就要了他的命。也許,有人會說,程嬰是為了救天下嬰兒之命才舍了自家的嬰兒,可天下嬰兒的禍害有源自何處呢?說到底,程嬰的嬰兒是趙家嬰兒的替死鬼,也是程嬰成就其所謂的“義”的名聲的犧牲品。生命應該是平等的,憑什么趙家嬰兒就該活程家嬰兒就該喪命?難道趙家的孩子的命就比程家孩子的命珍貴嗎?當《趙氏孤兒》的大幕落下時,程家嬰兒就基本上被人遺忘了,這個嬰兒其屈何深!
再說趙家孤兒,情況似乎更糟。程嬰為了養(yǎng)育孤兒,帶著孤兒住在了仇人屠岸賈身邊,并讓孤兒“認賊作父”。十多年間,孤兒與屠岸賈已經(jīng)有了深厚的父子情。可是,忽然有一天,程嬰這個老頭子卻告訴他,程嬰不是他父,屠岸賈是孤兒仇敵,他要孤兒殺死屠岸賈。戲上也那么演了,可我想象,這個孩子突然聽到這消息他心理如何承受得了?他會不會瀕于崩潰:我的天哪,怎么會是這樣?你們上一代人的恩怨為什么要用來折磨我?我還想象,孤兒若想起那些因他而亡命的人,尤其是那個小兄弟,靈魂能否得到安寧?
現(xiàn)在時興改編傳統(tǒng)戲,其實《趙氏孤兒》就有廣闊的思考空間,也有廣闊的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我若為戲曲門內人,讓我來做,我就通過改編來揭示其悖謬。比如,可以有一場戲,讓趙家孤兒與程嬰的兒子相見,那會是怎樣的場面呢?比如,程嬰給孤兒講了那些血淋淋的舊事,要孤兒殺了屠岸賈,孤兒或許崩潰了,大喊一聲:老家伙,你害得我好苦啊!當年你為什么不讓屠岸賈殺了我?
《趙氏孤兒》演繹的是成人的情感、成人的意圖,它忽視了孩童的靈魂孩童的感受,是為大悖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