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如水,人心如鏡。
一泓清水,波瀾不興,卻能照見青郁的草樹,飛舞的蝴蝶,翱翔的蒼鷹,深邃的藍(lán)天,悠然的白云……
一江春水,波濤洶涌,固然有著雄壯的氣勢,駭人的聲音,不息的奔騰,卻看不清道路,認(rèn)不清自性。于是放縱自我,最終消失在盡頭,迷失自我。
照見百態(tài)世相,照見自性,心態(tài)悠然;處事處世,游刃有余,真實自然。
照不出世相,認(rèn)不清自我,一味孟浪,或有橫空沖瀉之勢,最后難免耗盡氣力心神,不知所終。
讀《六祖譚經(jīng)》,很佩服神秀大師對心性的覺悟:“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雖入佛門未得,卻“有大利益”。至于六祖惠能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雖深得佛理,卻讓人很有些茫然,實在不知道如何修煉?也不知道修煉什么?細(xì)細(xì)想來,把心性比作明鏡或許更合適一些。
古人的明鏡是銅做的,時常拂拭,確能照見心性萬物。如今的明鏡是用玻璃做成,似乎更與人的心性接近。
人的心性,起初就是一塊透明的玻璃,似有似無,不易捉摸,可又實實在在。凝神靜氣,深思透悟,就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然而,因其透明,人們透過玻璃關(guān)注到的往往是他人和萬物,而看不到自己。于是看到的多是他人的高矮美丑,優(yōu)劣長短。
而明鏡如止水,照見萬物世相,照見自我,真切地反映一切。照見人世萬象,多能反省自己,認(rèn)清自己,從而明心見性,從而利我利他。
玻璃變成明鏡,是因其另一面鍍有珍貴的水銀。人心若要覺悟,也需給自己的心鍍一層水銀——精心修煉。
修煉心性其實就是多回照自己,不要總盯著別人,把別人放在對面,而迷失了自己。把別人和自己放在同一面,看到自己,也看到別人;照見別人,也照見自己。
修煉心性就是努力讓一顆極易波瀾的心平靜下來,寧如止水,結(jié)為明鏡,任風(fēng)吹草動,任風(fēng)云變幻,總能照見世態(tài)萬象,總能理智清醒,總能保持自我心性。
人心如水,水以靜為真;人心如鏡,鏡以明為本。在喧鬧浮躁的紅塵世界,保持一顆寧靜的心,難能而可貴,自利而利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