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朋友也許認為匪夷所思,只聽說善待生活、善待自己,沒聽說還要善待痛苦。你還別說,如何對待痛苦真還是個問題。天地有陰晴,人間有熱涼,大千世界,蕓蕓眾生,誰敢保證能一帆風順、高歌猛進,誰能總是風和日麗、花好月圓。生活不可能盡善盡美,人也不可能萬事如意。平坦總是與坎坷相伴,順境總是與逆境相依,幸福也總是與痛苦牽手。魯迅曾指出幸福是短暫而平凡的,惟有苦難深厚而沉重。生命總是在含辛茹苦中綻放,心靈總是在酸甜苦辣中浸泡,通向彼岸的路鋪滿荊棘,接近理想的旅行布滿風云。所以,如何對待痛苦與人生的遭際和命運息息相關,不能不使人給予關注和思考。
對待痛苦不要大驚失色、憤悶不平。痛苦與快樂是一對孿生兄弟,結(jié)伴而行、難解難分。你也許有這樣的遭遇,在那些灰暗的日子,一出門有出人意料的臭事,一說話橫生令人驚愕的枝節(jié),冥冥之中似乎厄運在張網(wǎng)以待。任何人都會或早或遲或多或少地與痛苦不期而遇、狹路相逢,生活中沒有太多的不快簡直是值得額手稱慶的奇跡。愈是想做點事、愈是想有所改變、愈是正直善良上進,愈是會遭受阻力、傷害和壓抑。必須提高逆境智商,加強受挫能力,積極、樂觀地直面現(xiàn)實,把所有的困難視作一種成長的機會,不使痛苦蔓延,盡快從苦惱中恢復,從爛泥中解脫。
對于坎坷和挫折不要過分自責。萬物皆有因。在不幸、不快面前你可能會思前想后、困惑不解,進而沮喪憂郁,籠罩著懊悔和無力感。自責使人反省挫折之因,可是過度自責卻具有破壞性。悲觀者總愛把挫折看作極大震撼,頓然失去自信、自制和自然。心理學家研究顯示,如果胡思亂想,將問題一味放大,將日常的挫折視為大障礙,垂頭喪氣、一蹶不振,最后將導致大災難。本來可以輕易路過的泥坑,長久沉湎其中難以自拔,神情恍惚中可能招致一個實實在在的災禍。生活本身會為自己開辟道路,沒有過不了的河,沒有解不開的結(jié)。今天的窩囊和不快就此打住,不要為明天憂慮。明天會比今天好,起碼不會比今天更糟。經(jīng)歷是生命的必須,多一份痛苦就多一份經(jīng)歷,多一份經(jīng)歷就多一份內(nèi)涵。我們不向往苦難,但也不要夸大苦難。甘之如飴地享受生活是人間正道,萬事都要往好處想、往開處想。當你從苦難中走過,回頭審視,再難走的路、再難堪的事,都只是長長的日子中的一段小插曲,它不可能壓跨我們,它不可能扼住我們命運的咽喉,它不可能毀掉我們的人生,它只能增加我們生命的廣度和寬度。所以,碰到打擊時泰然自若,趕上平坦時淡定平和,苦難就會把幸福襯托得更加鮮艷,希冀就會把失意映顯現(xiàn)得十分渺小。甘之如飴地享受生活才是人間正道,只要熱愛生活,就沒有驅(qū)散不了的陰霾。
要學會在痛苦中補充營養(yǎng)、積累財富。拜倫說“逆境是達到真理的一條道路”,巴爾扎克認為“苦難是人生的老師”,梁啟超指出“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府。”風平浪靜,鍛煉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huán)境,生養(yǎng)不出強者。順境使人心智閑散 ,但磨難卻能引發(fā)人的智慧,喚醒人潛在的力量。無數(shù)例證一再說明,在平平的況味中,人們對那些顯而易見的事理總認同不了,只有在付出痛徹心扉的代價后,才能真正重視并接受。可見,痛苦是一艘沉重之舟,載我們遠離膚淺。面對苦難不失志、不亂方寸,接受挑戰(zhàn)積極面對,發(fā)揮創(chuàng)意主動化解,就能從中提煉力量、豐富經(jīng)驗、錘煉意志,從而化腐朽為神奇,變壞事為好事,使痛苦轉(zhuǎn)化為財富。
逆境加速成長,苦難促進成熟。善待痛苦,就能在痛苦中接受歷練、砥礪和召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