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喜歡這樣一“人比黃瘦”的女子。有江南女子的清麗柔婉,淡雅脫俗,眉目間蘊藏含蓄而自然的書卷氣息,如東籬的菊花,清高自許,不染絲毫世間塵埃。也許是同為女人有著纖弱敏感的心,也許是她濃濃的愁緒常引起我的共鳴,也許是她獨特的情感經(jīng)歷震撼了我。
透過歷史的長河,她向我微笑地走來——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中的活潑朝氣,青春年少時的無有無慮溢于言表。“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嬌媚可愛,一個東方古典少女初次見到心愛的人,嬌羞而又激動的心情躍然紙上; “海棠依舊,綠肥紅瘦”的纖細敏感,淋漓盡致道出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也顯示了其男兒豪氣得讓人心疼的一面。
喜歡她格調(diào)高雅清麗,情感濃烈真摯,個性鮮明突出,語言通俗清新。擅長捕捉日常細微的生活細節(jié),傳達復雜微妙的內(nèi)心情感;她善于汲取、琢煉新鮮活潑的民間口語形成曉暢雅致的語言風格,讀之令人回味無窮。
喜歡她浪漫率性。“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喜歡她淡淡的幽思。“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婚后不到幾年,趙明誠的父親倒臺,夫妻兩人無奈離開京師退居青州,為生活所迫,忙于應酬,使李清照常有冷落之感。其后,北宋滅亡,兵荒馬亂、國破家亡之際,兩人苦心經(jīng)營的金石文物散落遺失在所難免。三年后,趙明誠病逝。從此,李清照獨自支撐。期間所作大多表達她對國家、對丈夫的深切懷念。“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喜歡她的濃濃哀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摻戚戚。……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其時李清照背井離鄉(xiāng),漂泊流離,在丈夫去世后第三年再嫁張汝舟,不滿百日即告破裂。此次的再嫁與離異對她造成的傷害和打擊,較從前的遭遇有過之而無不及。使得李清照的凄涼晚景更為雪上加霜。這也是為什么她晚年作品中的感情如此沉郁、凄婉。然而,她沒有沉淪,歷盡亂世流離之苦,精心校訂《金石錄》書稿,最終使得刊行于世。此書見證了趙明誠、李清照夫婦二人于亂世中收藏文物的優(yōu)雅身影與保護文物的滄桑歷程。
透過她精美絕倫的詩詞作品,透過散落在歷史書頁里的斑斑點點,走進一代婉約詞宗的內(nèi)心世界,走進這千年詞史中的精彩意外,去領略其中那意外的精彩。
她的一生,是如此多折;她的詩詞,是如此哀婉。字詞知冷暖,句句皆有情。
細讀她傳奇的一生,仿佛是上天的一場夢,夢醒后只剩下落葉飄零,而枕邊未干的淚跡仍在訴說著那樣一個女子,橫渡了苦海,征服了宿命。 一顆芬芳的花魂,捻成一縷輕煙,成就靈魂的流蘇,生命的書簽……在風雨飄零中黯然消逝,留給世人永遠的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