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一伙人為了混口飯吃而蜷縮在一起。自古至今,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圈子,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當代世界出版社曾出版過一本書叫做《圈子》,《圈子》里有言:“對圈子的研究和經營,可以說是古代政治官員最重要的基本條件之一。小人物要選好圈子,設法投靠加入,并逐漸在其中提升自己的地位;大人物要組建經營自己的圈子,上下其手,形成自己的資本和勢力……”
隨著時代的推進,圈子文化已經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從官場走入大眾,遍布生活各個方面。
在平常生活中,我們所見到的圈子往往隔三差五聚在一起針對某事物談得天花亂墜,與其說是為了相同愛好鉆研學問,還不如說是各懷用心。這讓一些不明就里的人以為一件事物已經達到了空前繁榮。
其實不然,真的熱心于事業(yè)的人往往會在私底下默默發(fā)奮努力,絕不是只會跟隨圈子的大流拉幫結派滿口跑火車。但在現(xiàn)實中,私底下默默發(fā)奮努力的人卻如鳳毛麟角,而平時不腳踏實地,喜歡投機鉆營湊熱鬧的卻一捧一大堆。
平時,我是個特立獨行的人,深知不宜在各種圈子里湊熱鬧,便抽空將目光著眼于社會。不料,經過深入研究和實踐,發(fā)現(xiàn)社會是層疊不窮的圈子,圈子套圈子,圈子里的人工于心計,拉幫結派互相傾軋行為更為嚴重,而腳踏實地的人不是承受著巨大壓力就是在叫苦。這甚是讓人苦惱,于是我干脆一頭扎進傾心已久的文學,卻發(fā)現(xiàn)終究是掉進了圈子中。
在文學圈子中,見多了老氣橫秋倚老賣老的家伙,見多了文筆臭爛卻熱衷于互相吹捧的浮躁青年,見多了為名為利不擇手段的文抄公。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嗜好,就是喜歡在頭上標榜用關系用金錢買來的“XX獎冠軍”、“XX著名簽約作家”、“XX文學派掌門人”等頭銜,并且喜歡在網(wǎng)上刻意留下千百條痕跡,以滿足虛榮心。
不過,我說的只是少數(shù),文學畢竟還是一個相對圣潔的圈子,還有很多人在默默發(fā)奮努力寫作,否則我這個反感圈子的人也不會繼續(xù)在里面待著。想必其他藝術類的圈子也不過如此。
當前,在官場中流行所謂的圈子文化。有的人就在這樣的圈子中,互相打招呼請托幫忙,將權力與金錢攪和在一起,逐漸將一些圈子發(fā)展成相互利用、牟取私利的工具。辦事拿錢,金錢開道,已成為一些腐敗官員的潛規(guī)則。
熟人好辦事,圈內人的事更應辦好,辦成了事情,總得意思一下,受之有愧,卻之不恭,于是權錢交易就自然發(fā)生了。事情有了一次,就難免有二次、三次……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狀態(tài)讓一些圈內領導越陷越深,最終不能自拔。
圈子有圈子規(guī)則,只干不說,相互照應,相互提攜,很多人在圈內得到了好處;但圈子也有圈子的陷阱,因為過從甚密,往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掉了鏈子,都很可能導致覆巢之下無完卵的后果。
總之,圈子多是利益圈,圈子中人也多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對于如此眾多盤根錯節(jié)的圈子,人在里面待久了,就會漸漸變得頭腦發(fā)達四肢簡單,頭腦發(fā)達在于善于偽裝鉆營投機,四肢簡單在于做起事來不著實際。“圈”字也是多音多義字,由圈(子)變圈(牢)只在一念之間,有鑒于此,奉勸各位對此要慎之又慎!否則到由圈(子)進圈(牢)之時就真正悔之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