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年六月,有關兒子押禁老人的一條新聞第一次進入了我的視野。那時候我便已經有了主動且獨立思考的習慣了。因此對于像大蛇的血從屏幕中涌出來的這樣一條新聞,我心中有絲漣漪,卻并沒有那樣想要做個憤青,也沒有讓新聞媒體對于此事的觀點占領自己的思想,而是默默地反省己身之后,在腦海里留下一丁點像春日起舞的桃花瓣那樣的小頭緒,自然而沉靜。
后來,類似這樣的事件多了,像“老人被兒女押禁在地下室好幾年”啊,或者“老人被趕出家門流浪三年”啊,甚至是“老人冬夜里被關在門外被活活凍死”等等。具體的場景在改變,但事件本身的性質卻無異。正因雷同的性質在網友眼前反復閃現,使得網友們數日里鬧得焦躁萬分,他們將罪惡的矛頭重重地指向了事件中的兒子,仿佛認定這是一群罪不可恕的惡犬,他們的行為是他們本性的壞。網友這種看法的出現,可以說是源自他們內心最平白的感受,其實質表明了他們已經轉換了角色去看待事件,但從客觀立場來看,網友們的理性仍然抵抗不住內心激起的躁動,其看法也沒有落到事件的主要矛盾這個基本點上。我于是懷著一份比之前更加平靜的心情,想來重新看看這個說舊不舊、說新不新的事件,于是有了一些我的看法:在這看似只反映出兒子品德問題的事件背后,我們卻會畏懼于這樣的顧慮——兒子的做法固然是有悖于倫理道德的,但相似的問題再三出現,到底是社會哪方面出了問題?也就是說,押禁事件的背后實然是當代傳統(tǒng)美德之殤,然而我們要明白它為何殤,構成它殤的因素如何?在譴責不孝之子的同時,思考這種行為產生的源頭,消滅這種行為產生的元素,這才是更為重要而艱巨的一項任務。
接著讓我們聯系英國學者邁金泰爾的觀點來分析問題。據邁金泰爾所說,美德是使我們服從某些規(guī)則的意向和情操。因此他認為“對有關規(guī)則的具體內容的共同認識,就始終是對某種具體美德的性質和內容取得共同認識的先決條件”(邁金泰爾:《公正•變化中的美德觀念》),可“偏偏是我們的個人主義文化使得難以產生這種共同認識”。個人主義在一百多年前從西方傳入中國時,備受國內眾多學者的推崇,而后來它經歷了上世紀后半葉的聲討而踽行至此。有關個人主義的評論本就褒貶不一,而在近幾年來,脫胎于古典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文化,在程度上又一直處于加深的趨勢,隨著西方文化的持續(xù)傳入以及國人思想的再開放、再獨立,傳統(tǒng)的家族宗法原則早已顯出疲弱之勢。再者,個人主義以及自由主義的強大沖擊,使得我國古代的倫理綱常不再為國人當作神靈供奉起來,因此現代的立法方面也與古代大有區(qū)別。那么,為了彌補如今的局面,我們難道要效仿古代而立法?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古代法律中的倫理方面著實值得我們探討,但我們固然不能采取那樣的重刑主義。除了完善這一方面的法律體系之外,我們有關法律的另一方面重點是要大力普及相關法律知識,加快建設法治社會,以提升公民法治觀念。又回過頭來說,當我們因種種的此類社會事件而義憤填膺的時候,“個人主義”這個從西方傳來的事物是否已跌破了我們的眼鏡?實際上,我們并沒有完全的理由去論說個人主義的不好。雖然,托克維爾給個人主義所取的“溫和的利己主義”之名,暗諷了個人主義在總價值目標上與利己主義的相似性,但當我們從純理論的角度去探討個人主義,它確實與利己主義有著云泥之別,至少道義上如此。其中,個人主義強調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其方針和構想仍是可觀的。因此對于這樣的局面,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應該是,如何建立更好的機制來保護個人主義在實踐中不向惡性趨勢發(fā)展。而這項問題的討論仍舊任重而道遠。
之外,如果我們把比較的范圍再縮小很多,將傳統(tǒng)美德的比較對象定位在當今和數十年之前,那么,有關個人主義的實踐與理論脫軌的原因,我在這里又初步能夠想到幾點。首先,我要說明,這幾點原因的直接切入口都是物質引起的當事人心理的變化,而更深入地去探討其中的物質是什么,則初步可以聯系到社會壓力和教育漏洞兩個方面。
首先說說日益增長的社會壓力這個原因,F代人的社會壓力來源是多元的,大致可分為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而物質上的壓力則是現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它體現在收入水平等方面。正因為物質能夠讓人延續(xù)溫情,也能讓人迷失雙目,作為物質的收入水平因為成為了主要矛盾,產生了社會壓力,所以常使一些人迷失了雙目。不過,如果我們接著對上述押禁事件進行分析,發(fā)現施行押禁行為的“兒子”大多并未受經濟所迫。于是,社會壓力這個原因,只能成為個人主義實踐與理論脫軌的一種原因,而并不能成為導致事件的一種能夠完全說服的主要原因。因此對于這個原因,我們暫時不做過多的分析。
此外,教育漏洞常被社會輿論所提起,而它恰能夠成為個人主義實踐與理論脫軌的原因,順此能夠成為解釋當代傳統(tǒng)美德之殤的一種原因。這里的教育漏洞主要是指教養(yǎng)與品德一方面的教育,是有關達成共識的經驗與觀念的一種傳授。實際上,沒有一個時代能夠相媲于當今時代的品德模式教育,可是這種教育卻不能夠深入人心,常常帶有一絲功利化、浮躁化的色彩。試圖去深度地剖析它,首先發(fā)覺是因為我們拿捏不住衡重的尺度,重于數據的發(fā)展而輕于內核的提升,通俗地講,也就是腳步跟不上發(fā)展的速度、表象迷惑了內質。另外,在流于形式的品德模式教育中,督促機制不夠完善,無法真正形成教師、家長與學生的一體化溝通,其中家庭寵溺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此時回過頭來結合事件再細想,公允地說,教育漏洞又只是一種設想性的原因,而基于兒子押禁老人這個事件中特定當事人的年齡特征,我們又似乎無法用它來準確地解釋。
因此,諸此原因都不是導致這類具體事件的主要原因,它們卻能夠解釋某些相關聯的,或者說是更為本質的事物。當我們放大眼光去關注身邊更多的情形,就會發(fā)現小齡欺侮老齡的現象在社會上屢屢存在。無可置疑,觀念差定然是導致此類結果的一種因素,但這種因素并不能夠完全成為阻礙文明前行的一種力量。此類問題的反復出現,可能是各類因素整合的結果,具體如各種機制不完善,家庭倫理在實踐中受阻,其又比如日益增長的家庭溝通問題。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這么一點,無論是上文已經提到的能夠促成美德之殤的原因,還是游離在我們文本之外的原因,它們的根本導向都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再具體一點表達,就是社會矛盾的體現。社會矛盾常常出現,也常常被人認知。然而,極為尋常的一種社會問題,在我國現社會卻似乎得不到高效地解決。
我們固然在一心一意地發(fā)展經濟,然而“一心一意”并不意味著要主動忽略一切隨帶的問題。而我們最理想的方式,是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有一大波的人去做矛盾的處理、善后工作。如果這樣的話,那么機制的完善又顯得尤為重要了。我們可以這樣說,發(fā)展經濟及解決發(fā)展經濟所產生的連帶問題,它們其實構成了一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才是我們現階段社會發(fā)展真正意義上的主要任務。因此,調和經濟發(fā)展帶來的矛盾,主動發(fā)現問題,以及及時并且有力地改善社會問題相當重要。
上層建筑本能夠成為經濟基礎的光明再續(xù)。如今經濟成了速度的主宰,而傳統(tǒng)美德這類屬于上冊建筑的東西卻因為某些原因,而被攔截在了旮旯,可悲乎!再換種說法。經濟本不是一種無眼的東西,但如果我們的管理不當、機制不力,那么到最后到底是延續(xù)光明還是迷失雙目,答案也就搖擺不定了。
不過,如果我們把曾經的一切都看淡,而即刻構想我們將行的作為,那么我們或許會寬慰許多。并且,在一番輿論譴責之后,我們理應喚起我們趨于靜止的神經,去理性地思考我們矛盾的內核,以喚起我們的行動,去扼殺還在萌芽階段的錯誤,而使得美好的美德之音在寧靜的東方飄蕩,自由、動聽而長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