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當諾貝爾文學獎桂冠掛被美國歌手鮑勃•迪倫,從瑞典文學院幸運地摘走。那一刻,節(jié)操嘩然碎了一地,屢敗屢戰(zhàn)的迪倫,這次沒有成為笑柄,反而是那些陪跑的世界級“熱門”作家、詩人們不幸淪為陪跑者。
小奧第一時間發(fā)來賀電。對于美國來說,諾貝爾文學獎,畢竟可以給他們這個建國時間很短,沒有什么文化底蘊的民族臉上貼金。
關于鮑勃•迪倫獲獎,至今世界各地仍然褒貶不一。首先,他顛覆了文學獎頒發(fā)給什么人的問題;其次,他顛覆了傳統(tǒng)意義上作家、與詩人的概念;最后,他顛覆了讀者、作家、詩人、與評委們,對設立諾貝爾文學獎初衷和評選結果尖銳對立的質疑。
迪倫神奇中獎,挑戰(zhàn)了文學評審的底線。雖然,瑞典文學院給他頒獎詞是“用美國傳統(tǒng)歌曲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意表達”。嘩眾取龐,單方面的解釋,托詞再美卻難以服眾。這位因傳唱越戰(zhàn)歌曲背景成名的歌手,既不是作家也不是詩人。評委們把這么重要的文學獎賞賜給一個歌手,可見隨意性里“有權任性”的成份頗多。
文學獎還要不要臉?因為,此先例一開,為以后諾貝爾文學獎頒發(fā)給攝影、美術、田徑,甚至鋼管舞、書法等行業(yè),創(chuàng)造了諸多獲獎機會。
作為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文學獎,諾獎,一旦它的權威性、公正性,評審標準均失去“初心”,就會成為一種競賽玩家的游戲。
諾貝爾先生在設立諾貝爾文學獎之初,一個核心是“文學的理想主義傾向”,兩個基準點是“推動文學發(fā)展”和“促進優(yōu)秀文學家為全世界接受”。很顯然,如今文學獎已經(jīng)偏離諾貝爾先生的初衷。
如此,可以詰問,文學獎頒給文學人還是文藝人?
任何一項大賽,都有競賽規(guī)則。國內(nèi)一些支持者把《詩經(jīng)》里面“詩與歌”不分,牽強附會送給鮑勃•迪倫,認為諾獎給他沒有什么不妥。問題在于,閱讀與審美唯歐美標準為重的諾評委們,一邊喋喋不休說關注世界各地,把文學獎當成塊大蛋糕灑向全世界的時候;另外一邊卻爆出大冷門,急不可耐地把文學獎頒發(fā)給風牛馬不相及的藝人。難免會給人一種,刻意討好美國老大家典藏搖滾樂主流藝術之嫌。
這種創(chuàng)新,除非奴性于歐美文學藝術的作家和讀者。明眼人一看便知,諾貝爾文學獎兜售的文學觀、價值觀,才是真正獲獎關鍵所在!
文學獎?chuàng)诫s政治因素,中國人的諾貝爾文學獎情節(jié)得從賽珍珠、高紅波談起。拋開被舉國上下承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住莫言大哥不說,不被中國接受的作家,諾獎反倒很眷顧。以老舍、林語堂被提名為例,左翼作家旗手、中國最偉大作家魯迅,面對神圣的諾貝爾文學獎,都感覺惶恐,認為自己不配,從而拒絕諾貝爾文學獎……
神話諾貝爾文學獎,嚴重后果就是,我們將失去文化自信。
快節(jié)奏的社會,文學成為小眾的時代里,作家、詩人注定會備受冷落;仨(jīng)紅極一時的作家班,當代極少數(shù)大學生所以就讀,多數(shù)是沖著有一半可以保送讀研的名額。更有甚者,混跡其中所謂拿證的作家、詩人群里,多數(shù)是眼高手低、濫竽充數(shù)、語病連篇、思維混亂的碼字磚家。在這種教育體制和文學環(huán)境中成長的“文學人”,有些連寫一篇像樣的報告都詞不達意,還能指望他們干什么?
沒有文學功底的文學人,沒有文學修養(yǎng)的文學人,憑什么拯救自己?靠什么走向世界?
“文學即人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西化傾向嚴重,中國特色、中國意境、中國傳統(tǒng)文學創(chuàng)作嚴重弱化。這種創(chuàng)作趨勢,讓現(xiàn)代中國文學有被歐美文學奴役架空的危險。其實,文學創(chuàng)作是自贖也是拯救。文學和其他文體一樣,必須借助閱讀才能傳播。寫自己,寫內(nèi)心,不代表他人就看不懂。但凡有所建樹的文學家,不是屈從于讀者、評委,而是通過自己殫心竭慮的艱苦創(chuàng)作,以文學的形勢和世界對話與人產(chǎn)生共鳴。
我手我心,“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文學一旦失去中國特色,徒有虛名的作家們,還有什么理由代表中國去角逐,參與競爭這場文學奧林匹克盛會?
黑哨聲早已響起,嚴峻的現(xiàn)實面前:一場國際文學賽事,是作品重要還是規(guī)則重要?是獎金與獲獎重要,還是理想主義傾向重要?是文化自信重要,還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重要?
從理想回歸到現(xiàn)實,玩獎終歸是評委的事,玩文學創(chuàng)作則是作家與詩人們的事情。笑看風云,獲獎很重要,然寫出好作品則更重要!
看慣名不符其實的獎項,一笑了之為妙。所以,越是泥沙俱下的時候,人越要冷靜。面對誘惑,面對干擾,就連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也不能免俗,跟著代表美國流行文化的搖滾歌手盡情搖擺時,理想主義的堅守才更顯難能可貴。
把文學獎當作遮羞布,每一個名利的陷阱,都等著有人會跌進坑里。就像頒獎那一刻,榮譽的光環(huán),讓多少鐘情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心灰意冷?注定會有多少文學家從此無眠?
即時擺正心態(tài),轉型快、身體素質好的,文學修為高的會多活些時日;執(zhí)著、一根筋,轉不過彎的,就會死得快……
因為,對自我創(chuàng)作觀的最佳褒獎,只為付出而努力,不為得獎而活著,這才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真諦!
這方面,我挺佩服迪倫。因為,當鮮花與掌聲四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對獲獎始終保持緘默。這種靜默的力量,就像迪倫的成名作《答案在風中飄蕩》里面產(chǎn)生的意境。那種粗野和空曠,與取悅讀者有關,與文藝有關,但是卻與當代文學無關!
某一日,就算是天上掉下個諾貝爾文學獎跌到在菜市場,被販魚的逮住正著。聽到這句話,在我的眼里,也不過是像是新聞里那些,悶聲不響地買彩票大叔中獎這般——哎,又一個家伙發(fā)大財了……10月13日,當諾貝爾文學獎桂冠掛被美國歌手鮑勃•迪倫,從瑞典文學院幸運地摘走。那一刻,節(jié)操嘩然碎了一地,屢敗屢戰(zhàn)的迪倫,這次沒有成為笑柄,反而是那些陪跑的世界級“熱門”作家、詩人們不幸淪為陪跑者。
小奧第一時間發(fā)來賀電。對于美國來說,諾貝爾文學獎,畢竟可以給他們這個建國時間很短,沒有什么文化底蘊的民族臉上貼金。
關于鮑勃•迪倫獲獎,至今世界各地仍然褒貶不一。首先,他顛覆了文學獎頒發(fā)給什么人的問題;其次,他顛覆了傳統(tǒng)意義上作家、與詩人的概念;最后,他顛覆了讀者、作家、詩人、與評委們,對設立諾貝爾文學獎初衷和評選結果尖銳對立的質疑。
迪倫神奇中獎,挑戰(zhàn)了文學評審的底線。雖然,瑞典文學院給他頒獎詞是“用美國傳統(tǒng)歌曲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意表達”。嘩眾取龐,單方面的解釋,托詞再美卻難以服眾。這位因傳唱越戰(zhàn)歌曲背景成名的歌手,既不是作家也不是詩人。評委們把這么重要的文學獎賞賜給一個歌手,可見隨意性里“有權任性”的成份頗多。
文學獎還要不要臉?因為,此先例一開,為以后諾貝爾文學獎頒發(fā)給攝影、美術、田徑,甚至鋼管舞、書法等行業(yè),創(chuàng)造了諸多獲獎機會。
作為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文學獎,諾獎,一旦它的權威性、公正性,評審標準均失去“初心”,就會成為一種競賽玩家的游戲。
諾貝爾先生在設立諾貝爾文學獎之初,一個核心是“文學的理想主義傾向”,兩個基準點是“推動文學發(fā)展”和“促進優(yōu)秀文學家為全世界接受”。很顯然,如今文學獎已經(jīng)偏離諾貝爾先生的初衷。
如此,可以詰問,文學獎頒給文學人還是文藝人?
任何一項大賽,都有競賽規(guī)則。國內(nèi)一些支持者把《詩經(jīng)》里面“詩與歌”不分,牽強附會送給鮑勃•迪倫,認為諾獎給他沒有什么不妥。問題在于,閱讀與審美唯歐美標準為重的諾評委們,一邊喋喋不休說關注世界各地,把文學獎當成塊大蛋糕灑向全世界的時候;另外一邊卻爆出大冷門,急不可耐地把文學獎頒發(fā)給風牛馬不相及的藝人。難免會給人一種,刻意討好美國老大家典藏搖滾樂主流藝術之嫌。
這種創(chuàng)新,除非奴性于歐美文學藝術的作家和讀者。明眼人一看便知,諾貝爾文學獎兜售的文學觀、價值觀,才是真正獲獎關鍵所在!
文學獎?chuàng)诫s政治因素,中國人的諾貝爾文學獎情節(jié)得從賽珍珠、高紅波談起。拋開被舉國上下承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住莫言大哥不說,不被中國接受的作家,諾獎反倒很眷顧。以老舍、林語堂被提名為例,左翼作家旗手、中國最偉大作家魯迅,面對神圣的諾貝爾文學獎,都感覺惶恐,認為自己不配,從而拒絕諾貝爾文學獎……
神話諾貝爾文學獎,嚴重后果就是,我們將失去文化自信。
快節(jié)奏的社會,文學成為小眾的時代里,作家、詩人注定會備受冷落;仨(jīng)紅極一時的作家班,當代極少數(shù)大學生所以就讀,多數(shù)是沖著有一半可以保送讀研的名額。更有甚者,混跡其中所謂拿證的作家、詩人群里,多數(shù)是眼高手低、濫竽充數(shù)、語病連篇、思維混亂的碼字磚家。在這種教育體制和文學環(huán)境中成長的“文學人”,有些連寫一篇像樣的報告都詞不達意,還能指望他們干什么?
沒有文學功底的文學人,沒有文學修養(yǎng)的文學人,憑什么拯救自己?靠什么走向世界?
“文學即人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西化傾向嚴重,中國特色、中國意境、中國傳統(tǒng)文學創(chuàng)作嚴重弱化。這種創(chuàng)作趨勢,讓現(xiàn)代中國文學有被歐美文學奴役架空的危險。其實,文學創(chuàng)作是自贖也是拯救。文學和其他文體一樣,必須借助閱讀才能傳播。寫自己,寫內(nèi)心,不代表他人就看不懂。但凡有所建樹的文學家,不是屈從于讀者、評委,而是通過自己殫心竭慮的艱苦創(chuàng)作,以文學的形勢和世界對話與人產(chǎn)生共鳴。
我手我心,“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文學一旦失去中國特色,徒有虛名的作家們,還有什么理由代表中國去角逐,參與競爭這場文學奧林匹克盛會?
黑哨聲早已響起,嚴峻的現(xiàn)實面前:一場國際文學賽事,是作品重要還是規(guī)則重要?是獎金與獲獎重要,還是理想主義傾向重要?是文化自信重要,還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重要?
從理想回歸到現(xiàn)實,玩獎終歸是評委的事,玩文學創(chuàng)作則是作家與詩人們的事情。笑看風云,獲獎很重要,然寫出好作品則更重要!
看慣名不符其實的獎項,一笑了之為妙。所以,越是泥沙俱下的時候,人越要冷靜。面對誘惑,面對干擾,就連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也不能免俗,跟著代表美國流行文化的搖滾歌手盡情搖擺時,理想主義的堅守才更顯難能可貴。
把文學獎當作遮羞布,每一個名利的陷阱,都等著有人會跌進坑里。就像頒獎那一刻,榮譽的光環(huán),讓多少鐘情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心灰意冷?注定會有多少文學家從此無眠?
即時擺正心態(tài),轉型快、身體素質好的,文學修為高的會多活些時日;執(zhí)著、一根筋,轉不過彎的,就會死得快……
因為,對自我創(chuàng)作觀的最佳褒獎,只為付出而努力,不為得獎而活著,這才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真諦!
這方面,我挺佩服迪倫。因為,當鮮花與掌聲四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對獲獎始終保持緘默。這種靜默的力量,就像迪倫的成名作《答案在風中飄蕩》里面產(chǎn)生的意境。那種粗野和空曠,與取悅讀者有關,與文藝有關,但是卻與當代文學無關!
某一日,就算是天上掉下個諾貝爾文學獎跌到在菜市場,被販魚的逮住正著。聽到這句話,在我的眼里,也不過是像是新聞里那些,悶聲不響地買彩票大叔中獎這般——哎,又一個家伙發(fā)大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