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四房综合激情五月,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蜜桃,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极品在线,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

  訪問手機版網站 大校網站 中國散文網 聯系我們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紫香槐下 > 雜文 文學評論

梁衡紅色經典散文與吳伯簫政治題材散文之比較

——散文文體視域下的梁衡散文解讀研究
韋金石

           

                        

    毋須置疑,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最鐘情于政治題材而且在這一領域取得的成就最大或影響最大的散文作家,當數吳伯簫和梁衡。通過比對分析,不難發(fā)現吳伯簫與梁衡具有許多的共同點。

    首先,他們的創(chuàng)作題材總體上屬同一領域。吳伯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歌聲》、《窯洞風景》,均取材于抗戰(zhàn)時期的延安生活,人們稱這類取材于延安生活的散文為“政治散文”。梁衡先生最為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亦是政治散文,又稱“紅色經典散文”,均取材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中國革命的重要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其代表作主要有《特利爾的幽靈》、《覓渡,覓渡,渡何處?》、《這思考的窯洞》、《紅毛線,藍毛線》、《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一個大黨與一只小船》以及《帶傷的重陽木》、《大無大有周恩來》等佳作。其次,他們創(chuàng)作的視角相似。吳伯簫和梁衡這兩位散文大師,不僅都喜愛政治題材的散文寫作,而且,他們在處理政治題材、選擇切入角度等方面也有驚人的相似,都善于從細小的角度作為文章的切入口。再次,他們的人生閱歷相當。這兩位散文名家都擔任過文化、出版戰(zhàn)線的重要領導。相同的革命經歷,造就了他們一樣的高度政治責任感,讓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政治散文的寫作,為黨為人民鼓與呼。最后,他們的文學成就亦相近。吳伯簫終生筆耕不輟,創(chuàng)作成果頗豐。他一生寫了二百多篇散文,為我們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散文《南泥灣》、《一壇血》、《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我沒見過長城》等,作為范文收入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早》被編入小學語文教材,其數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梁衡也同樣是一位政治散文園地的辛勤耕耘者與收獲者。他先后創(chuàng)作散文集《覓渡》、《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紅色經典》等,出版《梁衡文集》九卷,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魯迅文學獎提名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先后有《覓渡,覓渡,渡何處?》、《紅毛線,藍毛線》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選大、中、小學課本,在同代作家中堪稱翹楚。

    盡管吳伯簫和梁衡有許許多多的共同之處,而且都是我國當代文學不同時期的卓有成就的政治散文大師。然而,作為大師級的散文作家,他們就同一題材創(chuàng)作的作品,卻別具特色,自成一家。那么,這兩位散文大家的作品特別是政治散文的風格如何?他們之間又有哪些不同?在他們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又有哪些寶貴的經驗或教訓呢?所有這些,正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內容。

 

             一、在描寫對象上,一個側重記事,一個以寫人為主

 

只要將兩位作家的重要性的政治散文作一粗略的對比,人們就會發(fā)現他們所描寫的側重點有很大的不同。

    吳伯簫以記事為主,而梁衡則重點寫人。吳伯簫的記事性散文,并非記敘文那樣,按照事件的經過,順敘或倒敘,間或一些插敘,而是按照既定的主題思想,借助對日常生活的一些有意義圖景的富有詩意地描寫,用一根思想的紅線貫穿全文,布局謀篇,敘事表意,條分縷析,不枝不蔓,F僅以吳伯簫的名篇《歌聲》為例。《歌聲》并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更沒有對具體的人或事物進行精心的刻畫,而是通過對延安革命歌聲的回想,真實而生動地描繪出延安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一個側面,再現了抗戰(zhàn)時期的延安一派朝氣蓬勃、團結戰(zhàn)斗的動人景象和延安軍民的革命精神。

梁衡寫人的政治散文,也不是按照人物的成長經歷或事物的發(fā)展線索,鋪陳構建,而是依照自己要想表達的思想與總體設計,剪材經緯,層次分明地將自要表達的思想予以恰當精準的表達,段落與段落之間、節(jié)與節(jié)之間,具有嚴密的邏輯關系,努力寫出人的復雜性格和人的命運與悲哀。梁衡的名作《特爾利的幽靈》就很能說明問題。從本質上來說,《特爾利的幽靈》當屬游記。然而,作者一反游記的慣常書寫方式,一切從精準表達自己的思想為出發(fā)點和歸結點,精心選擇和組織材料,精心設計,苦心經營,布局謀篇。

 

            二、在整體構思上,一個單純明朗,一個則苦心孤詣

 

顯然,吳伯簫和梁衡的政治題材散文均是雙線結構,一條是對具有詩意的日常生活圖景的準確而傳神的描寫,或者是對具有比興、象征意味的意象的給予形象而精準刻畫;另一條則是對主觀思想的表述或揭示。然而,吳伯簫和梁衡這兩位大家政治散文創(chuàng)作的總體構思則具有不同的特點。

    吳伯簫的政治題材散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構思單純明朗,他常常以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的紡車、菜園、窯洞、歌聲等托物言志,展開情思,落筆于一斑一點、一葉一花、一土一石、一歌一舞、一針一線、一車一木,卻總是能寓詩意與新意于其中。這里還是以他的名篇《歌聲》為例,稍加展開說明。從整體上來分析,這篇名作共分四個層次。文章開頭,先寫有關《國際歌》的聯想,從而為全文奠定了激越高亢的基調;緊接著,作者又對洗星海指揮大家演唱《生產大合唱》時的會場氣氛和情景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渲染,為讀者展開一幅“延安式歌詠”的宏大場景和精彩畫面,從而將作品推向一個高潮;繼而,作者轉寫延安歌聲的歷史傳統(tǒng),形成一種蓄勢;然后才引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歌的聯想,揭示出理想與紀律之間的辯證關系,使作品意境更為深邃;最后,至結尾處又引出《東方紅》的聯想與抒唱,點出全文之“龍晴”:以毛澤東為領袖的黨,是“延安大合唱”的“總指揮”。該作既無完整的故事,也不以獨到的構思取勝,而只是條分縷析地娓娓道來,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然而,梁衡先生的紅色經典散文之構思,卻往往苦心經營,且常常喜獲苦心造詣之效果。譬如《覓渡,覓渡,渡何處?》一文即是如此!兑挾,覓渡,渡何處?》這是一篇具有強烈反思性的文章,作者欲要表達的重點或稱要達到的目標是,怎樣發(fā)現人的價值,挖掘人的價值,寫出一種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為此,作者秋白人格的剖析,在文中設計了如果”與一個“卻是”。三個“如果”,一是“如果秋白是一個如李逵式的人物”,二是“如果秋白的骨頭像他的身體一樣的柔弱”,三是如果他不寫《多余的話》”;一個“卻是”,瞿秋白竟然是采用悲劇的方式來回答上述這些問題的。如此新穎而巧妙的設計,加之群體式集約化的形象化的文學語言,終于讓作者如愿以償,使得作品抵達了作者預期的目標。

 

      三、在意象運用上,一個擅意境營造,一個創(chuàng)構境界

 

    運用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營造詩一樣的意境,這是中國散文十分重要的經驗和非常寶貴的傳統(tǒng)。作為散文大家的吳伯簫和梁衡,無疑充分繼承了這一彌足珍貴的文學遺產,并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加以運用和發(fā)揮,而且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吳伯簫和梁衡在意象的選擇特別是意境營建的手法與路徑上卻大有不同。

    何謂意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何謂意境?意境是指文藝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韻味與詩意,或稱文藝作品借助形象傳達出的意蘊和境界?傊,無論是意象也好,還是意境也罷,作者借用意象營建意境之目的,都為的是將自己的某一或某些情感或思想,附麗于某一客觀景物或生活圖景之上,讓自己的情感或思想借助某一或某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具象之物,表達得更直觀更形象更藝術更美。

    吳伯簫的政治性散文所使用的都是日常生活的圖景。譬如,他以大合唱的指揮者來比喻人民的領袖,以抗日時期的延安精神來比擬五星紅旗下的戰(zhàn)天斗地之風貌,以延安窯洞的美好來影印新中國的美好生活。如此一來,就使得他的這些散文作品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意境之美。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吳伯簫的這些詩化散文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這就是在意境的合成上,他從不牽強附會,更不霸道專橫,而是先作好鋪墊,待水到渠成時,再輕輕一點,給人瓜熟蒂落之感之大美,有時還根本不予點明,人們就能意會,一種象征之美油然而生。

努力尋找意象,直白明的政治理念翻譯成含蓄的文學意境。這是梁衡先生的一貫提倡并孜孜以求、并積極踐行且業(yè)已取得重大成功的一項重要的文學主張。梁衡先生善于選擇那些具體細小而又帶有比興意味的意象,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獨特而優(yōu)美的意境。譬如,他用瞿秋白故居前的“覓渡橋”,來寫瞿尋覓人生渡口而終不得的悲。ā兑挾桑挾,渡何處?》);用一條小船來比擬中國共產黨八十年的奮斗歷程(《一個大黨和一條小船》);用紅毛線、藍毛線來形容西柏坡時期黨的戰(zhàn)略轉移(《紅毛線,藍毛線》),等等。在《帶傷的重陽木》一文中,梁衡將古樹與人物、政治、歷史融為一體,成功地刻畫了彭德懷元帥的高大形象,以樹喻人,情理交融,感人至深。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吳伯簫還是梁衡他們都曾有過反面的教訓。譬如,吳伯簫的與《歌聲》等優(yōu)秀作品同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北極星》、《延安》、梁衡的《大有大無周恩來》,之所以沒有其他作品惹人喜歡,其主要原因之一應該是,均在于作者沒有運用意象之法,從而未能有效地構建作品的意境。

難能可貴的是,梁衡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積極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而且以其創(chuàng)作業(yè)績表明,他在紅色經典散文的創(chuàng)作中,確實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令人矚目。細細分析起來,我們可以發(fā)現梁衡那些優(yōu)秀的政治散文,新就新在前人或他人所追求所營造的意境的基礎上,更上了一層樓,這就是借物宣示自己的新思想、新觀點,從而使文章到達了一個“大境界”。譬如,梁衡在其名作《一個大黨和一只小船》一文中,就是從中國共產黨八十年的風風雨雨中精心選擇了一個小的意象即“南湖紅船”,并以此一只小船的出發(fā)來代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以小船之小來襯托共產黨誕生的意義之偉大,以行船來喻黨的歷史。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并未滿足于此,而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還以行船規(guī)律的認識來寫黨的探索的歷史。角度新穎,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在此方面更為典型的是梁衡創(chuàng)作的《覓渡,覓渡,渡何處?》,作品不僅巧借覓渡這個意象圓滿完成了對意境的構建,而且還借覓渡這個意象表達了更深層的想法,這就是怎樣發(fā)現人的價值,挖掘人的價值,寫出一種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而這才是作者真正所想所要表達的主題

對此,季羨林先生有過堪稱精彩的評說。季羨林在其《追求一個境界》一文中,稱他追求的是一種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所稱的境界,并以梁衡的《覓渡,覓渡,渡何處?》為例,說他抓住了覓渡這個概念,于是境界立出,運筆如風,寫成了這篇名作。2)并進一步指出:梁衡是一位肯動腦筋、很刻苦,又滿懷憂國之情的人。他到我這兒來聊天,無論談歷史、談現實,最后都離不開對國家、民族的憂心。難得他總能將這一種政治抱負化作美好的文學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無第二人。3)

當然,追求大境界更是梁衡先生的自覺行為。梁衡極力提倡文章要達到“形境”、“意境”和“理境”三重境界4)梁衡還明確地提出,文章要為思想而寫,“理境”即“哲理之美”5)從梁衡一系列紅色人物散文的創(chuàng)作實績來看,梁衡正是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而且有的地方確實做到或已基本做到了。這一點,值得肯定。

 

            四、在語言風格上,一個樸素無華,一個華麗而豐饒

 

語言風格乃是區(qū)別一個作家與另一個作家的重要指標。吳伯簫和梁衡的政治題材散文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不同,這就是語言風格。吳伯簫的文字,樸實無華,給人親切之感,而梁衡的文筆搖曳多姿,多姿多彩。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吳伯簫追求樸實平易、清淡純凈的敘事風格,他的散文多為口語,有時還借用方言俚語,白直近拙,自然樸素,平易近人,清新練達,敘事狀物,表情達意,幾乎找不到什么華麗的詞藻與奇巧的修辭,閱讀他的散文,就好像是在聽鄰居聊天。譬如,《記一輛紡車》的開頭就這樣寫道:“我曾經使用過一輛紡車,離開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書籍一起留在藍家坪了。后來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戰(zhàn)友,心里充滿著深切的懷念。”又如,《歌聲》中這樣寫道:“我以無限戀念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聲來了。”“回想從洗星海同志指揮的《生產大合唱》開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個晚上,在延安城北門外西山腳下的坪壩上。”

相比之下,梁衡的文字書卷氣十足,常常有意違反語法規(guī)則和人們慣常的文字組合方式,出語驚人,華麗高貴,具有詩化之美。譬如,在《一個大黨和一只小船》中就有這樣的語句:“于是黨的肌體里就有了船的基因,黨的活動就再也離不開船。”“這時,周恩來也領導了南昌起義,兵敗后南下廣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轉道上海,再埋火種。”“歷史長河的巨浪也顛簸著最早上船的12名領袖。”又如,在《覓渡,覓渡,渡何處?》一文中就有這樣的美句:“當一個人從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義之后,他就獲得了最大的堅強和最大的從容。這是靠肉體的耐力和感情的傾注所無法達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軌道的延伸一樣堅定。”“魯迅與他之間的敬重和友誼,就像馬克思與恩格斯一樣地完美。”《一座大院和一條小路》也不乏詩化之句:“當年屈原在汩羅江邊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現在,贛江邊又出現一顆痛苦的靈魂。”“這時他撫著的不只是兒子摔壞的脊梁,他摸到了國家民族的傷口……”,此后一句正是標標準準的“升華之語”,與袁鷹在《井岡翠竹》的結束語,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是吳伯簫的作品以敘述為主,同時也較為注重描寫,而抒情性的文字和議論并不多見。吳伯簫追求自然、樸實的抒情,寓抒情于敘述之中,把抒情與敘述、描寫融為一體,字里行間詩意盎然。如寫紡車,“總是安安穩(wěn)穩(wěn)地呆在那里,像露出頭角的蝸牛,像著陸停駛的飛機,一聲不響,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即使議論,也短小精悍。如作者緊接上文這樣寫道“這樣氣勢最開闊,肢體最舒展,興致高的時候,很難說那究竟是生產還是舞蹈。

相比之下,梁衡的紅色經典散文在遣詞造句方面則敘議結合,夾敘夾議,而且往往以精僻的議論見長,引人注目。譬如,《紅毛線,藍毛線》中的一段議論“這將是一次要把全國攪得天翻地覆,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啊。會場沒有沙發(fā),沒有麥克風,沒有茶水,更沒有熱毛巾。這是一個真正的會議,一個舍棄了一切形式,只剩下內容,只剩下思想的會議。今天,當我們看這個小桌,這個會場時,才頓然悟到,開會本來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工作,大家來到一起是為了接受新思想,通過交流碰撞產生新思想,其他都是多余的,都是附加上去的?上Ш髞磉@種附加越來越多。”

當然,無論是吳伯簫還是梁衡,他們精彩的議論都是以豐富的想象為前提為基礎的。豐富的想象是詩歌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征,而藝術散文也必須借助聯想,增強文章的詩意。吳伯簫的《歌聲》就是通過對歌聲的豐富聯想,時而評論,時而敘事,時而繪景,時而寫人來抒發(fā)作者對延安歌聲深切懷念之情。梁衡同樣具有詩人的氣質和特質,他的紅色經典散文無一不呈現出作者善于聯想的藝術家氣質!兑蛔≡汉鸵粭l小路》,這篇文章在追述鄧小平風云叱咤的革命歷程后,作者又進一步發(fā)揮聯想,最后得出結論:“偉人落難和常人受困是不一樣的。常人者急衣食之缺,號饑寒之苦;而偉人卻默窮興衰之理,暗運回天之力”,并由這條小路一直聯想到后來中國走出的一條改革開放、為世界所震驚的大道,“而這之后中國又開始了新的長征,走出了一條改革開放、為全世界所震驚的大道。

三是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上,吳伯簫多用排比、對仗、比喻等辭格,而且大多為明喻,顯得傳統(tǒng)而樸素。本來直抒胸臆也不失為文章的一種表達方式,但是作為藝術性散文而言,直說就等于說教。因此,但凡優(yōu)秀的作家都會想方設法變著法子說話,變著法子抒情,變著法子議論。如《記一輛紡車》中的“羊毛要松一些,干一些,棉花要緊一些,潮一些。”這即是一個典型的對仗修辭手法之運用。吳伯簫用得最多也是最好還是比喻辭格,且多為明喻。如《記一輛紡車》中的“搖動的車輪,旋轉的錠子,爭著發(fā)出嗡嗡、嚶嚶的聲音,像演奏弦樂,像輕輕地唱歌。那有節(jié)奏的樂音和歌聲是和諧的,優(yōu)美的。”抽線像“魔術家帽子里的彩綢”一樣無窮無盡,“仿佛不是用羊毛、棉花紡線,而是從毛卷里或者棉條里往外抽線。線是現成的,早就藏在毛卷里或者棉條里的”,等等。

相比之下,梁衡雖然也喜歡動用比喻這個辭格,但用的更多卻是暗喻和借喻。暗喻和借喻是生產詩化語言的常用工具之一,詩化語言具有孵化詩意強化抒情性等功能。如此一來,就使得作家筆下的文字在充分滿足作者狀物達意的同時,也讓作品充滿了詩意。譬如,在大多數人的腦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戰(zhàn)爭,是大生產,是生死存亡的一種苦掙。”“我看著這一排排敞開的窯洞,突然覺得它就是一排思考的機器。”(《這思考的窯洞》)“于是黨的肌體里就有了船的基因,黨的活動就再也離不開船。”“最危險的一次是‘文化大革命’,險些翻船。”(《一個大黨和一只小船》)

 

        五、在總體氣質上,一個詩情畫意,一個更具思辨美

 

    基于以上四個方面的原因,吳伯簫和梁衡的政治題材散文就自然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總體風貌來。前者富有詩意,后者卻更具一種思辨之美。

吳伯簫先生曾在《記一輛紡車》中說過:“美的概念里是更健康的內容,那就是整潔,樸素,自然。”這正好可作為他對藝術散文的美學追求之生動詮釋。他不僅這樣說,也是這樣踐行的。他以這樣的審美理想與藝術趣味進行散文創(chuàng)作,其散文整體上表現出一種質樸美。這里,僅以吳伯簫的《歌聲》為例,來談談吳氏散文詩意之生成及其流程。首先,這篇散文以歌聲作為意象;接著,在總體構思上,并不刻意,只是圍繞那根思想的紅線,按照思想情感的變化,精心剪材布局,起承轉合,恰到好處;然后,使用樸素、形象、生動而富有詩意的文字,緊緊圍繞這一意象作文章,到結尾處水到渠成時,來它一個畫龍點睛。

然而,梁衡的紅色經典散文在總體面貌上呈現出的卻是另外一種模樣和色澤,諸如《紅毛線,藍毛線》、《一個大黨和一只小船》等等多篇名作,字里行間充滿了濃濃的激情,充分地顯示出一種極富思辨色彩的哲理之美。但是,由于作者過分強調為文第一要激動”與過多追求文章的“思想深刻”,就使得有些作品或某些作品的某些地方,酷似一首首政治抒情詩,或一篇篇報告文學、人物述評、名人小傳,有的甚至演化為形象化的“思想論文”。如此這般,梁衡的一些政治散文在擁有思辨之美的同時,也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失去了藝術散文的藝術性。

    對吳伯簫和梁衡政治散文進行比較研究,除了要分析他們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藝術風格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這就是要探尋他們創(chuàng)作中的得與失。兩相對比,本人總覺得,吳伯簫的政治題材散文要比梁衡的紅色經典散文要好一些,而梁衡的山水散文又要比他自己的政治散文要好一些。具體說來,梁衡的政治散文存在三個方面的不足。一是重復自己模式化。從本質上看,梁衡的政治散文創(chuàng)作走的是楊朔和劉白羽“卒章顯志”、“托物言志”這條老路子,雖然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突破,但問題是,梁衡的政治散文在總體結構和表現手法上幾乎篇篇一個模樣,不斷地重復自己,長此以往,勢必會走向藝術的死胡同。二是藝術散文學術化。梁衡在政治散文的創(chuàng)作中,追求“大境界”,著意將一些“深刻的思想”強加于文,將藝術散文演變?yōu)閷W術論文、政論文章,失去了藝術散文之藝術特質。三是主題思想顯現化。誠然,藝術散文不同于小說,一味地反對作者站出來說話。然而,藝術散文畢竟是文學藝術中的一類,因此,也就應當保有自己的那份矜持和本色,就應當多敘述多描寫而少抒情少發(fā)議論,將作者的思想傾向性和政治見解隱藏于情節(jié)和對人物的描寫之中。然而,梁衡先生卻反其道而行之,其抒情尤其是議論太密太多太過。相比之下,吳伯簫先生卻大不一樣。一是并不重復自己,其政治散文一篇一個模樣。二是自始至終尊重和遵循藝術散文的藝術規(guī)律和規(guī)則,嚴格區(qū)分并能正確處理藝術和學術的關系,將政治散文當著美文來苦心經營,寫出來的大多也確是地地道道的美文。三是堅持多“寫”少“說”,輕易不發(fā)感概也不發(fā)議論,即便非說不可,也只是三言兩語,少而精,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吳伯簫的《歌聲》等一批反映抗戰(zhàn)時期延安工作和生活的散文名篇,都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距今已近六十載,然而,現在讀來依然覺得那么美覺得那么好,而且大有比初讀更好更美之感,此足見吳伯簫那些樸素、自然、清新的政治散文具有強烈而旺盛的生命力。

當然,我們批評梁衡其前提是我們對他的充分肯定,對梁衡的充分肯定是我們批評的立腳點和出發(fā)點。質言之,梁衡的紅色經典散文在中國當代文壇應該擁有相當的地位,甚至可與吳伯簫等大家相提并論相與媲美,而且在某些方面還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至少業(yè)已找到了一個走向成功或可能成功的路徑,問題僅僅只是一些創(chuàng)新目前仍然還處于嘗試之中。筆者以為,梁衡先生之當務之急,是要在繼承與創(chuàng)新、情與理、藝術與學術之間,尋找一個最佳的平衡點,這也許是包括梁衡在內的所有散文作家的一次長期而又艱巨的“尋找”與“突破”。

 

 

                        

    

1)把欄桿拍遍,全國語文特級教師推薦書系,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梁衡著,陳秀征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第1版,2頁。

2)參見:《追求一個境界》,載《把欄桿拍遍,全國語文特級教師推薦書系,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梁衡著,陳秀征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第1版,第1至2頁。

3)《追求一個境界》,載《把欄桿拍遍,全國語文特級教師推薦書系,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梁衡著,陳秀征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第1版,第2頁

4)參見:《美文是怎樣寫成的》《帶傷的重陽木,全國語文特級教師推薦書系,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梁衡著,陳秀征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7月第1版,189至190頁。

5參見:《文章為思想而寫》,載《帶傷的重陽木,全國語文特級教師推薦書系,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梁衡著,陳秀征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7月第1版,153至154。

最后更新
熱門點擊
  1. 解讀林黛玉的藝術形象
  2. 踏訪作家賈平凹的故居
  3. 繼承中的發(fā)展,發(fā)展中的創(chuàng)新
  4. 《白鹿原》究竟缺失的是什么?
  5. 做“官”的苦衷
  6. 長篇小說《人世間》總體結構的敘事優(yōu)勢
  7. 圓的汪芳,方的“日記”
  8. 法制文學的重要收獲
  9. 長篇小說《人世間》間架結構論  
  10. 鴉片戰(zhàn)爭前后清代詩歌風格比較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综合网| 色婷婷色综合激情国产日韩| 国内超级黄色毛片| 无人区码卡二卡乱码中国字幕 | 亚洲欧洲三级片| 鲁啊鲁AV| 黑人捅爽女人| 人人操人人妻人人爽| 色男人色天堂东京热|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re免费一区| 久久裸体| www.亚洲日本|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91干比网| 成人人人人人欧美片做爰| 夫妻无码| 精品污视频网站| 7777色鬼XXXX欧美色妇| 麻豆精品美女| 亚洲熟女成人网站| 午夜三级av| 日韩欧美不卡在线| 夜色|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夜夜| 人妻小说综合网|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50部乳奶水在线播放|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色综合另类小说图片区| 啪啪国产小视频| 亚洲AV无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96精品久久| 2018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 日本人妻激情| 美女视频 97色| 操逼电影网址| 五月丁香亚洲综水多多| 成人爽a毛片一区二区免费| 北野望AV在线网站| 亚二区三区小说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