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牛的眼睛是一個成像放大的凸透鏡,不然它待人接物可能就沒那么溫馴了。不過,牛卻因了這種眼睛,贏得了人類的稱贊,獲取了千古流傳的好名聲,所以才有“不須揚鞭自奮蹄”的老牛精神及“俯首甘為孺子牛”之華章錦句。
以此理推之,我曾私下揣想,蒼蠅蚊蟲之流的眼睛大概是一種成像縮小的凸透鏡吧。否則,它們怎敢襲吮那些龐然大物的體血呢。
最叵測,最變動不居的是人的眼睛,它既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縮小的;既可以是“老光”,也可以是“近視”。
本人長有一雙不大不小的眼睛,有時看東西很清晰,有時看東西很模糊,有時能一眼看見偷食我血肉的小小跳蚤,有時卻無視置于眼前的一本書或一串鑰匙。
記得那年在黃山,我站在山峰上看“松鼠眺天都”,一陣大霧上來了,我忽然發(fā)現(xiàn)離我不遠(yuǎn)的人剎那間變成了巍巍巨人。驚魂甫定,急忙跑到那巨人的身邊再看我先前站的地方,那一棵原本很矮小的松樹也變成了參天大樹了。后來才知道這是黃山等少數(shù)高山在特殊條件下出現(xiàn)的佛光現(xiàn)象,它是陽光照在云霧表面所起的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的。
當(dāng)然,人的眼睛多變不僅僅在于表面,更藏匿于骨髓中。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便顯示了一種勢利眼,媚上欺下是一種官僚眼……譬如,某些人在對待弱勢群體與有權(quán)有勢有錢者流則大分彼此,前倨而后恭。幸好,我這雙不大不小的眼睛,秉承了先輩凜然正直的稟賦骨質(zhì),看人的眼光實事求是,深邃而本分。
有感于斯,有一年臘月皇天,我曾撰寫這樣一幅對聯(lián):狗眼看世界,鼠目觀人生。橫批:當(dāng)今人物。不過自己沒有張貼出來,倒是鄰里一倔犟后生,看到此聯(lián)后十分欣賞,硬要我用毛筆書寫出來,他公然貼在了門墻上。不知是因他家地處村莊一隅,聯(lián)語不彰,還是由于吾鄉(xiāng)之民,無有“桐城文風(fēng)”,不重文字,這幅對聯(lián)并未引起些微波瀾。
最敬佩那些有著浩然正氣的仁人君子,他們在滄桑中保持著屈光度不變,永葆炯然正直的眼光:橫眉冷對千夫指,慈眉善目向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