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卷本的陳倉“進城”系列小說看完,感到的是強烈的震撼。高度商業(yè)化的城市文明和近乎原始狀態(tài)的農耕文明之間,表現出的強烈的沖撞沖突,在作者的小說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表現。無論是《父親進城》、《麥子進城》、《女兒進城》、《傻子進城》,還是《小豬進城》、《影子進城》、《小妹進城》、《米昔進城》,表現出的都是巨大的城鄉(xiāng)差異和差距。這種差異和差距,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作者的悲憫情懷,鄉(xiāng)土情結,在作品中濃郁地凝結著、交織著,把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和地處西北偏遠地區(qū)的農村的發(fā)展變化,通過主人公“我”或者“陳元”,以及“父親”、“麥子”、“女兒”、“傻子”、“小豬”、“小妹”、“米昔”等等這些進城人物的視角,呈現在廣大讀者的眼前。他們的言行,與這個代表著遠方和夢想的國際化大都市格格不入,作為一個個小人物,他們在大都市的苦苦掙扎,他們艱難的生存,他們靈魂經受的洗禮,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索。陳倉作為一個有文化有思考有責任有擔當的人,他也在觀察著生活,而且融入了這個社會,進行著自己的思索和探尋。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進程,城市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傳統(tǒng)與現代,古老與時尚,鄉(xiāng)村與城市,農業(yè)與工業(yè)乃至商業(yè)服務業(yè),它們本無高下之分,在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在物欲橫流的當下,特別是在沿海發(fā)達城市和內陸貧窮落后的鄉(xiāng)村之間,巨大的反差,使得貧窮與富裕,落后與發(fā)達,涇渭分明,一群從遙遠的黃土地走出來的人,來到了鋼筋水泥的叢林,他們身上表現出的純樸、自卑甚至還有那么一點的鄉(xiāng)下人的狡猾,在大城市的種種不適應,都是這個城市化進程中必然的陣痛。而陳倉的小說把他們書寫的活靈活現,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父老鄉(xiāng)親的影子甚至我們自己的影子,他們的種種遭遇,讓人同情憐憫,又讓人深感辛酸。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異,時代的變遷,每個人的生活與命運也不盡相同,既有時代的烙印,又有各個命運個體的不同軌跡。這些我們的父老鄉(xiāng)親,與作者筆下的主人公“我”的生活格格不入、處處沖突,然而他們又真實的存在。存在即合理。這是兩種文明兩種文化的沖突和沖撞,城市有城市的文明和文化,鄉(xiāng)村有鄉(xiāng)村的文明和文化,它們之間不是水火不容,誰消滅誰,不同的文化會互相交融和影響,甚至沖突,但不能說那種文明那種文化是對還是錯,是好還是壞。這也是陳倉的“進城”系列作品給我們的啟示。
陳倉的“進城”系列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當下的時代變遷,給人以刻骨銘心之感。城市化是一個復雜的命題,人的本性的東西卻亙古不變。陳倉大膽地探索著城市化進程中鄉(xiāng)下人命運的異變,思想的裂變。他們到底何去何從,作者和我們一樣,都在尋找著答案,但陳倉的筆下,還是希望“找個干凈的角落”,給所有的靈魂一個歸宿。這正是希望所在,也是小說引發(fā)的思考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