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花了三塊兩毛錢,買了一本梁實秋先生的《雅致人生》。那是一本梁先生的散文小品集,據(jù)編者說,此書自抗戰(zhàn)勝利后出版,先后重版達50余次,“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散文發(fā)行的最高紀錄”。 梁實秋其人,小魯迅20幾歲,學過近現(xiàn)代文學的人應該不陌生。──只是,他一直被認為是資產(chǎn)階級文人的代表,加之后來去了臺灣,在許多情況下是作為被批判的對象而出現(xiàn)的。 此君曾留學美國,英文極好,有譯著《莎士比亞全集》,還編過英漢詞典,是位學貫中西的大學問家。然而,許多人,包括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內(nèi),都認為他的散文小品“對于文學的貢獻在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工作之上”。 有如此之高的評價,這本書自然成了我床頭的?,隔一段時間就要讀一讀,幾年下來起碼也有五遍了。最近,又花了些時間再讀了一遍,突然感到梁先生實在了不起,書中的篇什雖然大都寫就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但書中描述的許多情態(tài),仿佛就是針對今天而寫,不禁感慨不已。 這樣的例子在書中隨處可見,他描摹的男人、女人、老人、孩提;他記錄的吸煙、喝酒、品茶、用餐、送行、考試、講價等等諸多生活情態(tài),與今天并無多大區(qū)別,自然,他所批評的生活中的種種不雅、不良的現(xiàn)象,也與今天相差無幾。──具體的例子恕我不一一列舉了。 盡管梁先生學識豐富,一生閱人無數(shù),但顯然,把他的文章有如此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完全歸功于他的“遠見卓識”則是“高抬”先生了。他于87年即已作古,再有先見之明,也不可能像傳說中的預言家那樣靈驗。我們似乎只能說,是人性并未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生多大改變,成全了他的文章于今仍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 想來也確是如此。讀古籍,發(fā)現(xiàn)許多思想其實古人早就想到了,今人不過是做著闡釋或者發(fā)揮的工作,──有的甚至連這個也算不上;那些人性中好的一面,也是古已有之;至于人性中不好的一面,有許多更是傳萬代而未改。不知是人性原本如此,還是亙古以來,我們培養(yǎng)、影響、侵染人性的環(huán)境并無大變? 人性是什么?這似乎是個哲學問題。我理解,應該是人之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以及行為習慣的總和罷。按常理推斷,人性應該是日臻完美的,因為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我不懷疑人性日臻完美的趨勢,我只慨嘆這個過程可能是超乎想象的漫長。幾千年,甚至幾萬年所發(fā)生的改變,并不會讓我們明顯感受到,其效果從來就不會像許多醫(yī)藥廣告所宣傳的那樣立竿見影。 如此想來,對于許多不接受、看不慣的事情,實在沒有大驚小怪的必要,重要的是,不接受,看不慣,自己不做也就是了。讓人性更加美好,“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這句俗不可耐的套話,其實真的是至理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