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清官,人皆敬之、頌之。譬如包拯、譬如陶潛,不畏權(quán)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品質(zhì)甚是可贊。但由于受環(huán)境、地位等情況的影響,有時一些清官也不得不曲意逢迎,在其清廉名份上留下“瑕點”。例如明朝宣德、正統(tǒng)時江南巡撫周忱,在任20年,興利除弊,頗有建樹,甚得民心。但由于當時宦官專權(quán),他也不得不討好宦官王振,送地毯、送金觀音像,并自稱王的“孝孫”,以此求得行事方便,其委曲求全從事,亦可窺見。
提起貪官,人皆惡之、鄙之。譬如嚴嵩、譬如和坤,驕奢淫逸,貪贓枉法,揮霍無度,終受到被查被抄被懲,被人一直唾罵至今。但貪官亦并非個個生性就貪,開始也有其“潔處”,只是“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例如北魏孝文帝時荊州刺史李崇,開始在荊州四年,甚有政績,為民稱道。后兼任待中、東道大使,甄別考察和升降官員,賞罰分明,亦為人稱譽。但往后隨著官位升高,變得貪婪。一次孝明帝去視察宮廷庫藏,命隨從盡量用所有力氣去扛庫藏布絹,能扛多少,便賞賜多少,李崇因扛得太多而傷了腰,受到世人的嘲諷。
這些清官的“瑕點”與貪官始為官時的“潔處”,皆因官位、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只是一個變來變?nèi),盡管有“瑕點”,但瑕不掩瑜,清官仍然是清官,潔身自重,清廉自守。而另一個只因貪心膨脹,私欲過重,漸漸失去這“潔處”,墮落為社會蠹蟲,人民的罪人。“寧有瑕而為玉。毋似玉而為石。”這正是人們只所以頌揚清官,而鄙棄貪官的道理。但過后又想,如果前者不再堅持清正廉潔,“瑕點”變成“黑點”,并擴大成片,亦將失去清官的位置,走向貪官的隊列;反之,如果后者能守其“潔處”,并清掃拓展擴大,也不會滑入臟池,染黑自己,亦會成為一名被人敬仰的清官,這“瑕點”和“潔處”的擴大,似乎決定著就是清官,就是貪官。但真正的區(qū)別只有一點,就是看當官者是為民請命,為老百姓謀幸福,還是為一已的利益,整日算計國家和百姓。
現(xiàn)實生活中,要做到“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誠然可貴,但確實不易,關(guān)鍵是自己把握自己,腦袋要長在自己肩膀,不可自暴自棄,“一步走錯,步步邁錯”,更不可投機鉆營,貪心如墨,沒有滿足之日。要守其潔,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切莫貪到狂時,而毀了自己,這一點一定要清醒。 |